伴随着物联网的低功耗广域连接需求的发展,LPWA技术也给中国物联网市场带来了大量新的商业机会。物联网的两个关键要素是低功耗的传感器和云计算,前者让大量应用变成了可能,后者让感知具有智能化,使各类应用变成现实。随着低功耗传感器和云计算的逐渐发展成熟,大量的应用需要低功耗、远距离、低成本的方案,如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以LoRa、NB-IoT等为代表的LPWAN技术在这三方面的特点正好补齐了物联网发展中的短板。

LPWA物联网应用站通过本栏目为您整理和收集的LPWA最新市场与商机信息,帮助您了解LPWA物联网市场行业动态,分析行业方向与前景,传播企业品牌方案和实际客户需求,也帮助LPWA从业者把握这些市场机会。

漫画说:NB-IoT背后一个大家都在说的LoRa是什么?
Hi各位,我知道你一定等iot101漫画君好久了! 上周的漫画我们普及了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里最火爆的NB-IoT协议,好多网友直呼过瘾(虽然好多数据出现错误,捂脸),阅读量也暴增到8w+,戳此处回顾:《一幅漫画告诉你:除了WiFi,蓝牙,最近火爆的NB-IoT能干嘛?》 鉴于反馈良好,iot101漫画君心情极佳,今天放出Lora宝宝的普及故事~ PS.其实关于LPWAN的故事,真的不是几篇漫画能讲的来的,我们先认识这些宝宝们,慢慢了解~ 上篇漫画,我们讲了NB-IoT宝宝的成长历程,其实在LPWAN领域里,还有很多宝宝们早就已经出门赚钱了(不过都是一些企业私下里做的)。 比如2013年早就已经商用的LoRa,法国的Sigfox,国内纵行科技研发的ZETA等等。(不要问我为啥LoRa是个妹子,反正今天它是女主) 什么?你还不知道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是什么? 来,一个大大的百度百科怼在脸上一定是极爽的(点击看大图): 由于LPWAN中的”WA”即为wide area,广域的意思。因此必然会涉及到网络运营,所以LPWAN网络和GG宝宝(2G,3G,4G)们一样,由电信运营商或者专门的物联网运营商部署。 而WiFi,蓝牙,GG宝宝们大多都在手机和电脑上干活,没怎么接触别的东西。 而LPWAN的出现,拉长了通信距离,极大的拓展了网络连接的需求,加上物联网时代物物相连的理念,只要给城市里的各个基础设施做一些小改动,它们就都可以张嘴说话了(憋了好多年)。 而且LPWAN可比GG宝宝们又便宜又省事啊!!!一块电池吃好几年呐!!! 城市基础设施都想联网,下面的情景就出现了: 大楼:我是大楼,楼里水表啊电表啊闸啊什么的,有大大的联网需求。 居民楼:一切民为先,家庭里的抄表当然要先联网! 垃圾桶:我要上网!上篇漫画说了,我不联网的话,对环境危害大! 井盖:我才是遍布城市各地的地窜子,让我联网,好处大大的。 地下水阀:呵呵哒,有些城市里本宝宝已经连上好久了。 树:见者有份吗? LPWAN宝宝连接的基本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物”,如电水表,垃圾桶啊什么的,因此LPWAN宝宝也拥有一个高冷的称号,叫:物联网专用网络。 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将会有数十亿的物联网设备连接,LPWAN技术是物联网最深远的趋势之一。 那么,来看看LPWAN宝宝们具体都能做些什么? 地下水管:(一把握住LPWAN宝宝的小手) “快!告诉总部!!我漏水了!!!” 垃圾桶:(羞涩的) “请告诉临街的花喵喵,我这有新鲜的剩菜可吃~有它爱的鱼骨头哦。” 正义的衣柜:“快告诉男主人!快告诉男主人!快告诉男主人!!” 当然,这纯属搞笑。(捂脸) 由于LPWAN有“远距离通信”、“低速率数据传输”和“功耗低”三大特点,因此非常适合那些远距离传输、通信数据量很少、需电池供电长久运行的物联网应用。 LPWAN宝宝最适合两类物联网应用: 一类是位置固定的、密度相对集中的场景,如楼宇里面的智能水表、仓储管理或其他设备数据采集系统。 虽然GG宝宝们可以应用于这些领域,但他们的信号穿透力很弱啊!进个电梯都没信号了。 另一类是长距离的,需要电池供电的应用,如智能停车、资产追踪和地质水文监测等,GG宝宝们在这部分可以使用,但他们实在是吃!得!太!多!了!!(高功耗)人民群众表示养不起啊~ 步入正题,上周的漫画我们讲了LPWAN家族的大萌,NB-IoT宝宝的成长历程,今天我们来讲讲它们家族的二萌:LoRa宝宝! LoRa = Long Range,是由升特公司(Semech)发布的一种LPWAN技术。 你别看她是家族老二,其实她早在大萌NB-IoT宝宝之前就已经商用,她的支持者们也已经组成了LoRa联盟来扶持她成长。 LoRa宝宝网上的资料不是很多,而且内容也偏技术,这与她的出身有关。 最开始的她只是一种私有的小无线技术,并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技术基础,还是个小宝宝,但她的国际联盟爸爸非常爱她~ 国际LoRa联盟基于LoRa协议推出了无线连接的标准技术——LoRaWAN,该标准技术的推出助推了LoRa技术进行大规模的组网,目前中国也有几家企业在推动LoRaWAN技术的发展。 在爸爸的培养下,LoRa终于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宝宝(??),很多企业政府都很看好她。 LoRa国际联盟爸爸:娃终于长大了! 不过,相对于大萌NB-IoT宝宝来说,LoRa宝宝更适合在一些企业的专网里工作。尤其在国内,她并不能像NB-IoT宝宝随意跑出去。 NB-IoT宝宝:出去耍耍? LoRa宝宝:不啦… 那么问题来了:同是LPWAN家族成员,LoRa宝宝和大萌差在哪里? 这就说到LoRa和NB-IoT的区别问题—— 首先,我们来普及一下,其实在外面跑的GG宝宝们都是有各自固定专用的跑道:授权跑道。 GG宝宝们在这个跑道里可以畅通无阻,不会被其它通信宝宝们干扰,保证手里的数据快速送到指定地点。 但是,如果有外部的未授权的通信宝宝们私自闯入GG宝宝们的专用跑道,就会打乱GG宝宝们的秩序,导致如下后果—— 摔倒的GG宝宝们:(怒火)你是谁?!!我数据都掉地上了!! 所以其它通信宝宝们不能乱闯啊,严重的时候要被警察带走的!所以只能在外面的免费频段里跑跑就好。 […] Read more.
物联网投资热,利尔达领跑智能仪表被看好
如果要列举资本市场近期有哪些大动作,那么物联网相关的概念股上涨绝对榜上有名。近日在韩国举行的3GPPRAN全会第72次会议上,NB-IoT标准获得了全会批准,意味着物联网终于有了自己专属的全球性标准化协议。NB-IoT标准的获批,成为物联网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事件,很多有远见的资深投资者已经预言该项技术必将成为物联网飞速发展的又一个有力支点,并且很快被资本市场上物联网相关的概念股大幅度上涨所印证。作为投资者,这是一次毋庸置疑的、伴随风险的巨大机遇。那么,我们该怎样从凌乱驳杂的物联网领域中挑选出那只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收益的潜力股呢? 圈定热门领域 据了解,本次NB-IoT标准的批准仪表计量行业收益最多,而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智能仪表都是近来发展的大热门。 什么是智能仪表?智能仪表就是计算机科学、电子学、数字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传统的仪器仪表技术的结合,我国智能表技术主要有光电直读、无线远传和IC卡三种技术路径,其中光电直读布线成本高、无线远传设备成本高且对应用环境要求高、IC 卡表耗电量大且硬件维护频繁。而NB-IoT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一方面,NB-IoT芯片的安装相对简单,可以实现长距离广域的数据传输,对于应用环境的要求低,低功率可使得其电池寿命长达5-10年;另一方面,NB-IoT的技术具备较高的经济性,将能大大降低成本。有了NB-IoT技术,智能表产业升级指日可待,行业有望迎来第二轮快速成长期。 找准实力企业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都嗅到了投资的“香气”,纷纷推进智能仪表业务。而与排名前十位龙头仪表企业都与其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物联网领域颇有潜力的企业当属位于杭州的利尔达科技集团(832149)。 图1 据了解,利尔达在终端仪表企业中作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已经领跑多年。该公司早在2002起就开启了智能仪表方案相关的业务,十几年间参与了12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起草,其中8项与智能仪表相关;累计获得专利271项,其中47项与智能仪表相关。丰富的实战经验,加上对技术研发的执着,使得该公司提供的智能抄表方案堪称行业技术趋势的风向标。   图2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在智能仪表方案的研发上,利尔达对最新技术的敏锐度与利用效率,都是走在前沿的;对于刚刚得到国际认可的NB-IoT技术,作为物联网解决方案领导者的利尔达早在2015年就开始布局、投入团队做相应技术的基础研究,并规划在NB-IoT正式商用前推出多种垂直应用解决方案,智能仪表应用首当其中。 图3   突破性的技术优势 NB-IoT的技术优势和利尔达的前瞻性布局前文已有说明,而对于在NB-IOT正式商用前同样适用于智能仪表的LoRaWAN方案(LoRaWAN是由LoRa联盟推出的一个低功耗广域网规范),利尔达也做了巨大投入。LoRa具备低功耗低、传输距离远、穿透能力强等特点。智能仪表行业不少企业将其视为等同NB-IoT技术、极具突破性的另一种通讯方案。 智能仪表行业的目标和需求是抄表员无需入户,在电脑后台、手机、IPad客户端操作,就能一键抄取所有用户的表计数据,且要保证通信信号稳定、可靠性高、改装成本低。利尔达在未来也将持续投入对NB-IOT和LoRaWAN两种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以应对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为智能仪表行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由此可见,拥有卓越的行业技术领跑优势,并与排名前十位龙头仪表企业有着紧密合作关系利尔达,势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为NB-IoT标准引爆物联网投资热以后一颗冉冉兴起的恒星。根据目前的股票市场表现来看,利尔达尚处于含而不发的积蓄阶段,但已经有多家投资机构与无数资深投资者表态,看好利尔达股票。此时正是投资者进入的好时机,作为秉承“先投人之所不投,后赚人之所不赚”的投资者,一定不可错过。 Read more.
物联网崛起真的靠NB-IOT吗?
近期市场将物联网列为热点板块,尤其是NB-IOT标准统一的新闻甚嚣尘上,仿佛物联网崛起就靠NB-IOT,各家券商纷纷推出大块头的报告,数说NB-IOT的各种好处,似乎得NB-IOT者得天下!作为一个通信专业的人,我不禁想问个问题,大家推荐之前都看过NB-IOT的协议吗,是否仔细对照过NB-IOT的技术协议特点得出其具备压倒性巨大优势的结论呢?好歹看看技术文档当个攻略吧! 本文想抛开投资的思路,纯粹从基本面出发讨论一下NB-IOT的应用空间以及我们眼中物联网发展的几个逻辑。 NB-IOT的来源以及演进历史市场上的报告都说的很详细,我们不赘述,我只是从几个方面讨论一下NB-IOT的技术特点以及应用领域(特别说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IOT标准尚未完全完成,以下讨论的指标很多都是来源于IOT工作组TR45.820的仿真数据,请留意是仿真数据): 从技术角度来看,NB-IOT的带宽和通信时延到底适用于那些服务? 先来看看基本的技术特点: NB-IoT系统带宽仅200kHz,传输带宽为180kHz,两侧各保留10K的保护带宽。 物理层下行采用12个子载波,每个子载波间隔15kHz。 物理层编码、调制和传输模式相比于LTE均有不同程度的简化。 为降低终端功耗,减小终端处理的复杂度,下行不支持波束赋型与空分复用等较复杂的传输方式。 物理层上行除常规的15kHz子载波间隔外,还增加了3.75kHz的子载波间隔,支持用户上行使用单子载波传输,以提升上行传输的功率谱密度,增加覆盖能力。 首先,先看传输速率,从传输速率来看,NB-IOT是典型的窄带应用速率,那么就具备窄带通信的速率低,延时较长等基本特点。TR45.820中对速率的预期指标要求是上下行至少支持160kbps,目前NB-IoT速率预估的范围为下行小于250kbps,那么通信速率高于这个数值的应用领域无法适用。从速率角度来看,基本和当前国网智能电表中使用的窄带电力线载波芯片速率相当。 其次,关于时延,如果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需要引入重传机制,那么也会带来由于大量数据重传将导致时延增加。TR45.820中仿真测试了异常报告业务场景,在保证99%可靠性,不同耦合耗损环境下的时延。目前3GPPIoT设想允许时延约为10s,但实际可以支持更低时延,大概6s左右,如果时延要求高于此数值类型的通信网络也不适用。 总结:NB-IOT适用于速率在250Kbps以下,时延容忍度大于10秒的场景。典型的窄带应用场景。 低功耗方面,真的可以使用十年吗? 低功耗方面,NB-IoT借助PSM(Power Saving Mode节电模式)和eDRX(Enhanced Discontinuous Reception延长的非连续接受)可实现更长待机。其中在PSM模式下,终端仍旧注册在网但信令不可达,从而使终端更长时间驻留在深睡眠以达到省电的目的,实际上是可以看成是深度睡眠状态。eDRX是Rel-13中新增的功能,进一步延长终端在空闲模式下的睡眠周期,减少接收单元不必要的启动,相对于PSM,大幅度提升了下行通信链路的可到达性。 数据来源:电子发烧友 我们在做通信算法解决方案的时候,通信解决方案一个基本原理是“没有免费的午餐”,总体资源一定的前提下,任何性能提升都是有代价的。从上面的分析不管是PSM还是eDRX,都可以看成是把深度睡眠时间的占比提升以降低功耗,实际上牺牲了实时性要求。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新闻中频繁报道,各大券商报告中频繁引用的十年寿命周期是怎么算出来。NB-IoT目标是对于典型的低速率、低频次业务模型,等容量电池寿命可达10年以上。对于这个十年的使用寿命,我们只看假设条件就可以了:根据TR45.820的仿真数据,在PSM和eDRX均部署的情况下,如果终端每天发送一次200byte报文,5瓦时电池寿命可达12.8年。 请注意,PSM和eDRX全开,工作在最慵懒的状态下,每天仅仅发送一次200 byte的报文,这几乎是不工作的状态。我们简单的对比,如果每天发送十次200byte报文,寿命会下降到1.28年(严格讲是略大于1.28年,如果考虑PSM和eDRX耗电占空比)。 结论:十年寿命这种假设前提下只是一个梦想,尤其这个数值还是在仿真下得出来的。实际点还是换个大一点的电池并准备3年左右换一次。 单小区接入5万个终端,这样的中心网络结构真的好吗? 根据TR45.820中典型业务模型下的仿真测试数据,单小区可支持5万个NB-IoT终端接入。于是新闻里面就有了大覆盖范围的应用这一说。但是我们简单考虑一下,这种纯中心模式的网络管理方式,单中心支持5万个点就比当前分散式的网络结构好吗?从轮询周期来看,一个基站小区管理5万个终端,如果有业务需要都问一遍,那该需要多长的周期(我们不考虑无线信号碰撞问题,就那么一个一个来问)。 结论:技术的进步可以解决单小区覆盖度问题,但是像物联网这种高密度网络不一定适合采用中心管理模式,轮询一遍的时间成本可能都无法承受。物联网采用分层模式可能会效率更高。 以上是我们对NB-IOT技术的几个小的思考,很简单,但是我们觉得也很关键,不应该过度夸大NB-IOT的技术优势。 NB-IOT的应用场景 接下来我们看看NB-IOT的应用场景,先说说抄表市场。关于抄表,新闻和报告里都说了水表和气表,那么为什么没有说电表。原因很简单,国网已经基本完成了智能电表的改造,采用的是电力线载波技术(PLC技术)。关于无线抄表和电力线抄表哪个好,我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北京曾经采用过某家公司的无线智能电表解决方案,采用的应该是Zigbee技术,也就是整个区域采用无线自组网进行智能电表远程抄表,遇到的问题是很多表由于信号覆盖的问题抄不到,用了一段时间以后电网公司无法忍受,又换成了双模的智能电表方案(所谓双模是智能电表+微功率无线),从而解决了抄不到表的问题。 也就是说,纯无线通信抄表由于覆盖问题,总会出现信号覆盖不到导致抄表失败的问题,有线+无线双模是更可靠的选择。到这里,不得不说两件事: 第一、智能电表行业已经被PLC占据,NB-IOT基本没有机会。而且当前的智能电表需求也已经过了只需要抄个表就可以的阶段,后面如果配合阶梯电价实现实时费控,那么必须采用宽带的电力线载波通信,大幅缩短遍历抄表所需的时间,否则是无法完成实时费控。也就是说,智能电表即将进入宽带时代,窄带已经不能满足行业需求。这个问题可能在很多行业都会有。 第二、现有的水表和气表市场也面临着国网PLC和双模技术的竞争。国网在积极的推进电、水、热、气四表合一事项,未来NB-IOT到底在抄表市场能够分的多少市场份额实际上具备很大的未知数,而不是像有些报告里说的那样这块是NB-IOT的蓝海市场,至少不是蓝海。 说了这么多,需要澄清一下,我们没有丝毫看低NB-IOT的意思,这一个技术标准的统一的确是物联网行业的一大成果,会大大加速某些行业的物联网升级和应用,但是需要理性对待行业空间和机会。 在我的眼里,我觉得NB-IOT会在两个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智慧城市和环保监测。 a-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里面会有大量的细分领域应用,尤其是市政基础设施的监测监控实际上具备很大的空间,NB-IOT的技术特点以及运营商服务模式和市政基础设施监测市场具备天然的合作技术和适应性。 b-环保监测: 我眼中的NB-IOT特别适合用在户外场景,大面积传感器覆盖,通信实时性要求不严格的场景。我能够想到的一个大市场就是环保监测,不管是大气、水、土壤、还是植被、灾害监测,我认为NB-IOT具备天然的技术优势和需求对接基础。类似于梅安森的环保物联网以及先河环保的网格化大气监测体系,有望获得更好的技术支持,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以上是我们对NB-IOT的一些思考,那么接下来说说我们眼里的物联网发展的几个逻辑: A-入口逻辑淡化,融合通信成为物联网发展的基础支撑技术。 我们认为此轮物联网发展的逻辑已经不再是单一入口价值,其实入口的逻辑在淡化,每一个终端都可以扮演入口的角色。我们认为物联网的技术也不是排他的,物联网大行业一定是多个市场繁荣的情况。从这个角度出发,谁的解决方案兼容多种通信协议,就覆盖了更多的潜在细分市场,融合通信是物联网繁荣的一种趋势,也一定是必然的趋势。从这个角度来看,东软载波的融合通信方案具备天然的优势。 B-场景智能是必须具备的能力。 从NEST的没落我们可以看到,单一的硬件产品做的再好,也会因为无法提供完整的功能和完善的用户体验而逐渐没落,失去关注度。物联网不是新技术,当前的特点是产业已经完全认同了物联网的方向并且终端厂商例如家电、智能硬件厂商已经愿意为物联网升级买单,产品智能化提升需要按照完整的场景体验和场景智能让终端用户接受。简单讲,物联网时代用户接受的是一个生活场景里的一组智能产品而不是一个智能产品。另一方面,在一个完整的场景里,需要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才能适应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场景智能化成为物联网推广中的一项必备功能。我们认为场景智能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需要对场景中的底层数据实现深度覆盖和海量采集,之后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定制用户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类似和而泰这种具备底层数据采集能力,具备云平台存储和智能化算法解决方案的公司会具备发展的条件,会在传统行业向物联网升级的道路上扮演平台服务商的角色。 C-从行业闭环的角度跟踪产业和寻找标的。 我们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物联网是按照行业演进的,由于行业不同的属性和不同的技术成熟度,物联网会按照行业为边界实现逐步的产业覆盖,只有能够完成服务闭环的行业才会顺利完成物联网改造并在运营维护的模式下保持生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物联网的演进逻辑实际上是行业闭环升级演进逻辑。这就回到我们去年上半年主推的物联网细分行业逻辑,未来一定会诞生出一批具备行业优势,能够打造行业闭环的优秀公司,例如:多行业物联网解决方案—汉威电子,零售和价格物联网—合力泰,环保物联网—梅安森,社区物联网—捷顺科技。 最后,我们需要指出,这一轮物联网的逻辑在于产业物联网升级积极性提高和硬件覆盖度提升,上游的芯片和传感器放量是确定事件,因此我们也看好上游的全志科技和苏州固锝等公司。 用一张图结束我们的文章: 数据来源:MAChina 上面这张图是物联网连接数的一个预测,其中LPWA就是指的NB-IOT技术,可以看到NB-IOT和Cellular占比会提升,但是大部分还是短距离无线通信的天下。这张图比较符合我个人的预期。 物联网大发展已经到来,我们应该把眼光盯着整体的增速斜率,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为一种新技术唱赞歌! Read more.
国家林业局印发《关于推进中国林业物联网发展的指导意见》
近日,国家林业局印发《关于推进中国林业物联网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第四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物联网发展大势、发挥首批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部委带头作用的关键之举。 《指导意见》阐释了林业物联网建设的总体要求,即要以促进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升林业质量效益为宗旨,以林业核心业务物联网应用为重点,以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加快推进林业物联网建设与应用,提出了要推进物联网技术与林业核心业务高度融合,实现林业资源监管、营造林管理、林业灾害监测、林业生态监测、林业产业、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等6大主要任务,明确了林业物联网发展的保障措施。 《指导意见》提出了林业物联网建设的应用模式,着力打造跨区域、集成化、规模化的物联网应用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采集和传输能力,推动林业智能化持续快速发展。构建较为完善的林业物联网科技创新、标准规范、安全管理体系,增强林业建设的实时性、高效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全面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 《指导意见》的发布为中国林业物联网建设勾划了发展蓝图,相信,林业物联网建设的大力推进必将带来林业生产力进一步提升,形成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对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并做出了明确部署。2011年,国家林业局被列为首批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部委之一,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物联网的建设与应用。 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中国林业物联网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长白山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各计划单列市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对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并做出了明确部署。2011年,国家林业局被列为首批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部委之一,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物联网的建设与应用。为推动林业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7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的系列决策部署,围绕林业改革发展主要任务,以促进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升林业质量效益为宗旨,以林业核心业务物联网应用为重点,以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协同共享、政府主导、保障安全,加快推进林业物联网建设与应用,为实现林业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需求驱动。紧密结合林业核心业务,以需求为导向,加强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林业物联网应用推广、技术研发、标准建设的协调发展。面向服务对象,以用户和受益人为中心,加强林业物联网顶层设计,注重建设和应用实效,力避相互攀比、贪大求新、盲目跟进。坚持示范先行,不断积累成功经验,总结成熟模式,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实现林业物联网的多领域、跨层级、规模化应用。 融合创新,协同共享。根据林业、林区、林农发展实际,加快提升物联网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传感设备研发及集成应用,逐步突破林业物联网发展技术瓶颈。深化林业物联网应用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支持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共享,力避自成体系、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政府主导,群策群力。坚持林业主管部门在林业物联网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政策引导、业务指导、工作协调、项目监督、成果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生态公益型建设项目,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对产业发展型建设项目,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成果共享机制、商业运营模式和服务驱动模式,群策群力推动林业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 提高效益,确保安全。以提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规划林业物联网建设任务,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物联网持续发展。加强林业物联网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和数据保护,注重开展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和安全防护工作,确保林业物联网基础设施、重要业务系统和重点领域应用安全可控。 (三)发展目标。实现物联网技术与林业业务高度融合,有力支撑林业资源监管、营造林管理、林业灾害监测、林业生态监测、林业产业、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各类业务。林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信息采集和传输能力明显增强,实现跨区域、集成化、规模化的物联网应用,推动林业智能化持续快速发展。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林业物联网科技创新、标准规范、安全管理体系,林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林业建设的实时性、高效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显著增强,林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林业资源监管物联网应用。林业资源主要包括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荒漠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林业资源监管中引入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改进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能,提升林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林业资源调查与监测。充分应用3S、红外感应、无人机、卫星通信、激光雷达、RFID、条码、多功能智能终端等技术,结合地面抽样调查,建立基于云计算架构的林业资源数据仓库,提高地面监测样地、样线、样木等的复位率,增进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快速更新能力,弥补传统地面监测手段的不足。 林业资源管理。应用二维码、RFID、移动互联等技术,提高林权证、采伐证、运输证等林业资源相关权证的防伪性和快速识别能力,建设全国统一的权证信息管理及共享交换平台,加强对各类权证信息的智能化管理;建立人机交互的智能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对珍贵树种、古树名木、珍稀花卉等的个体识别、谱系管理及安全监控;对接云计算平台,加强林木采伐、贮存、检疫、运输、销售的全流程管理,加强执法监管、依法保护林业资源。 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管理。应用卫星通信、3S、电子围栏、视频监控、移动互联等技术,根据动物的生态习性和形态结构,研制具有身份识别、卫星定位、体征传感、信息传输等功能的专用设备,对接智能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全天候立体化传感监控网络,加强动物行为及体征分析,提高实时监控与应急响应能力,促进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外管理和种群复壮。 (二)营造林管理物联网应用。营造林管理主要涉及种质、种苗资源的保护、保存、培育以及造林、森林抚育等的管理。在营造林管理业务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有利于加强营造林管理,提高营造林质量。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应用RFID、红外感应、传感器、视频监控、无线通信、移动互联等技术,构建原地和异地保护母树林传感网,加强对林木采种基地种质资源,特别是珍贵、稀有、濒危母树的保护。构建林木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立体传感监控网络,加强设施保存环境的实时监测与调控,有效保存林木种质资源。 林木种苗培育及调配。应用传感器、视频监控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加强对规模化林木种苗培育基地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肥力等的实施监测,结合自动喷灌、自动卷帘等操作,提高种苗培育的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实现智能化管理。结合各类电子票据,加强林木种苗特别是珍贵苗木的调配管理。 营造林管理与服务。通过应用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等相关传感器,强化对造林地环境与林分生长状态的智能监测与分析,结合GIS系统和云计算技术,实现对适地适树、测土配方、抚育管理等的决策支持,以及对林场、林农、林企等提供相关服务。应用3S技术、航空摄影、多功能智能终端等技术,加强对营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项目的核查和绩效评估,提高核查与评估的效率和质量。 (三)林业灾害监测物联网应用。林业灾害主要包括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沙尘暴、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四大类,其他的还有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风灾、雹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加强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林业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防控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灾害损失。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应用由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等卫星系统和地面系统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以及航空护林飞机、无人机、飞艇等航空设备,构建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的天网系统;应用地面林火视频监控、红外感应、电子围栏、气象监测、地表可燃物温湿度监测等感知设施以及各种有线、无线通信设施,构建地网系统;应用车载智能终端、手持智能终端以及多功能野外单兵装备等,构建人网系统;应用条码、RFID等技术,构建林网系统;对接基于3S、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应用的智能信息平台,提高森林火灾的监测、预警预报以及指挥调度、灾后评估等应急响应能力。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防控。综合应用3S、视频监控、传感器等技术,加强森林和大气环境监测,结合地面巡查数据,对接专家远程诊断系统、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外来物种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数据挖掘、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森林病虫害及外来物种危害的监测、预警预报与综合防控能力。对通过检疫的物品进行标识,建立林业有害生物检疫责任追溯制度。 沙尘暴监测和预报预警。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重点风沙源区和固沙治沙地区部署地面气象传感和土壤温湿度传感监测网络,结合气象卫星和遥感卫星监测,加强沙尘暴灾情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有效降低灾情损失。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运用集卫星定位、信息发送、生命体征传感等功能于一体的动物专用设备,建立基于卫星追踪、传感器感知、GIS应用和地面巡查相结合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系统,加强对迁徙候鸟兽活动路线及生命体征的监测分析,有效提高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能力。 (四)林业生态监测物联网应用。林业生态监测主要对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的有关指标进行连续观测,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通过引入物联网相关技术,将有助于提高监测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多样性和可靠性,为智慧决策提供依据。 陆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综合应用各种数字化智能传感及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等,建设或改造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构建完备的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网络。对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重大生态工程和生态系统管理成效等进行科学评估,对区域生态安全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科学评价和预测,为我国生态建设决策提供支撑。 森林碳汇监测与评估。利用各种智能传感终端和通信手段,构建多维碳排放与碳汇监测传感网络,在水平和垂直空间对温湿度、风向风速、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子进行实时监测。结合林木蓄积量、生长量等碳储量监测数据,建立多站点联合、多系统组合、多尺度拟合、多目标融合的碳汇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为碳交易、检验节能减排效果、评估碳汇能力等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五)林业产业物联网应用。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物联网技术在森林旅游、林下经济、花木培育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用途。 森林旅游安全监管与服务。应用由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等卫星系统和地面系统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以及航空护林飞机、无人机、飞艇等航空设备,构建森林旅游安全监管与服务的天网系统;应用地面旅游视频监控、旅游视频观景、林火视频监控、气象监测、红外感应、电子围栏、地表可燃物温湿度监测等感知设施,以及各种有线、无线通信设施,构建地网系统;发挥移动互联技术的巨大优势,应用车载智能终端、手持智能终端、游客便携式智能终端等,构建人网系统;应用条码、RFID、地面无线定位等技术,构建林网系统;基于三维仿真、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大力发展人与物随时、随地、随需的交互型业务,提高旅游综合服务、旅游资源监管、旅游综合执法以及旅游应急响应能力。 林下经济和花木培育。应用传感器、视频监控、移动互联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对接智能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对规模化花木培育基地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肥力等的实施监测,结合自动喷灌、自动卷帘等操作,提高花木培育的信息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基于温度、湿度、光照、土壤肥力等传感器和视频监控、红外感应、电子围栏等设施,搭建林下传感网络,为发展林下特色种(养)殖业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并提高防火、防盗等安全监管能力。 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权证的管理。应用二维码、RFID、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及共享交换平台,加强对林木种苗生产经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等林业资源经营开发利用环节相关权证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提高权证的防伪性和快速识别能力,方便政府部门和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查询、共享各类信息,依法维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六)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应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林产品信息集中发布平台和预测预警系统,加强林产品质量检测、监测和监督管理。 林产品认证和溯源。采用激光扫描、定位跟踪、移动互联等技术,对经过绿色无公害认证、原产地认证、来源合法认证等的林产品进行标识,实现林产品物流与信息流的有机统一。完善林产品认证、森林认证和林产品溯源体系,建立健全责任追溯制度,为发展林业电子商务、提高林业监管与服务效能、履行有关国际公约等提供有力支撑。 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认证。采用条码、RFID、定位跟踪等技术,给质量检测合格的林产品赋予专用标识,建立专用标识认证制度。结合信息管理和查询平台,加强流通和销售环节管理以及消费指导,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依法保护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宏观引导。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强对本地区林业物联网应用的引导和指导。明确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总体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加强对国内外物联网发展形势研究,结合林业实际,做好政策预研工作,针对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制定出台指导意见,在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引导林业物联网科学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产业化专项资金等的支持,努力做好行业资金配套工作。创新投融资机制和项目运营模式,鼓励企业等参与林业物联网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运行维护和商业运营。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激发和调动各类市场主体支持林业物联网发展。 (三)鼓励科技创新。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和引导国内相关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围绕林业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链,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开展林业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林业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有效促进林业物联网建设与应用。 (四)建立标准体系。结合林业物联网关键技术、设备研发和工程建设,按照急用先立、共性先立的原则,制定一批林业物联网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初步形成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林业物联网标准规范体系,满足林业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 (五)强化信息安全。根据林业物联网工程建设和应用中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加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林业物联网的信息安全工作,使信息安全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强化工程建设与安全保密措施的有机结合,做到安全保密措施先行。严格依据国家关于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非涉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规定,制定实施技术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决方案,促进林业物联网安全、健康、有序发展。 (六)深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的交流与合作,及时引进先进物联网技术和理念。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拓宽合作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地推进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加强林业物联网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林业物联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Read more.
中兴通讯加入LoRa Alliance董事会 推动中国运营级LoRa产业链发展
近日,中兴通讯正式成为LoRa® Alliance(简称LoRa联盟)董事会成员。作为LoRa联盟董事,中兴通讯将与其他成员一起,共同推动LoRa技术在全球LPWAN建设和产业链的发展。中兴通讯能源及物联网创新总经理刘建业先生被任命为中兴通讯在LoRa联盟董事会代表。 今年1月28日,中兴通讯与Semtech公司在深圳总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LoRa技术及应用进行深入合作,促进LPWAN产业链的发展。期间,在LoRa® Alliance副主席LESTABLE Thierry博士见证下,中兴通讯与近二十家合作厂商共同发起建立中国LoRa应用联盟(China Lora Application Alliance,简称CLAA)。CLAA联盟作为中国运营级LoRa产业链的主导者,将推动LoRa技术在各行业创新应用,制定统一的LoRa应用规范,打造中国LoRa应用的“技术交流平台”、“方案验证平台”、“市场合作平台”、“资源对接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 经过四个月的高效运作, CLAA正式成员已经达到40多家,大量物联网应用企业正在踊跃提出加入申请。中兴通讯在CLAA联盟内发布了编号规范、频点使用、MAC层扩展以及服务器接口等运营级CLAA规范。联盟成员基于规范完成了模块、节点、基站、网络应用安全服务器等全套CLAA网络解决方案,正在进行CLAA认证实验室建设及各类CLAA应用开发及验证工作。 LPWAN技术具有低功耗、广覆盖、低成本的优势,正在各领域促进物联网的全面、深入部署。在一个多样化的物联网世界中,需要多种网络技术并存,优势互补,促进物联网应用大规模爆发。非常多的行业大客户提出成本更低、功耗更低、更有利于灵活覆盖、自主可控的物联专网需求, CLAA提出“自供能+云管端一体化”LPWAN物联专网解决方案,基于非授权频段、轻量级网络、黑盒化的物联终端、承载与应用一体化的安全架构、独立式云化应用理念,能够实现快速、灵活、低成本的LPWAN网络部署,满足客户物联专网需求。在运营商物联公网领域,中兴通讯一直是NB-IoT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也是3GPP NB-IoT标准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正在积极实现从终端芯片、网络到应用的全面商用化, CLAA创新应用平台及产业链同样能够服务于NB-IoT网络。 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厂商,中兴通讯正在实施M-ICT万物移动互联战略,推动信息产业与各产业的跨界、融合。凭借30多年的通信技术积累,中兴通讯正在积极探索开展物联网领域的创新应用与产业发展,打造低成本、低功耗、广覆盖、多业务平台的运营级物联网,实现物联网智能化信息化的创新突破。未来中兴通讯将联合更多合作伙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运营级LPWAN物联生态圈,实现多方共赢。 LoRa联盟简介:国际Lora 联盟LoRa® Alliance是一个开放的非盈利组织,以物联网发展为己任,促进联盟成员合作,共同推动LoRa技术和LoRaWAN协议发展,提供全球开放的安全接入标准和电信级物联网低功耗广覆盖连接,全球联盟成员超过300家。该联盟接纳中兴通讯作为董事会成员,是对中兴通讯在通信行业领导力以及构建运营级LPWAN物联网能力的充分认可。 Read more.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智慧农业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与绿色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从培育社会共识、突破关键技术和做好规划引领等方面入手,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排在世界前列,但代价不菲。一是化肥农药滥用、地下水资源超采以及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二是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农业增产、进口增加与库存增量的“三量齐增”现象,越来越多低端农产品滞销。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以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升级生产领域,由人工走向智能。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摆脱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在食品安全环节,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在生产管理环节,特别是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计划系统,提高效能。 升级经营领域,突出个性化与差异性营销方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农业市场的时空地理限制,农资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等数据将会得到实时监测和传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一些地区特色品牌农产品开始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辟专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营基地、自建网站、自主配送的方式打造一体化农产品经营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化营销和品牌化运营,预示农业经营将向订单化、流程化、网络化转变,个性化与差异性的定制农业营销方式将广泛兴起。所谓定制农业,就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特定需求而专门生产农产品,满足有特别偏好的消费者需求。此外,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旨在通过网站、线上宣传等渠道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和农村经济新业态。 升级服务领域,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在黑龙江等地区,已经试点应用基于北斗的农机调度服务系统;一些地区通过室外大屏幕、手机终端等这些灵活便捷的信息传播形式向农户提供气象、灾害预警和公共社会信息服务,有效地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为农业经营者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管理信息以及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经营好自己的农业生产系统与营销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水平,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做好节本增效、提高收益。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推进农业管理数字化和现代化,促进农业管理高效和透明,提高农业部门的行政效能。 智慧农业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 实现精细化,保障资源节约、产品安全。一方面,借助科技手段对不同的农业生产对象实施精确化操作,在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同时,保障资源节约又避免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实施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及生产产品的标准化,保障产品安全。生产环境标准化是指通过智能化设备对土壤、大气环境、水环境状况实时动态监控,使之符合农业生产环境标准;生产过程标准化是指生产的各个环节按照一定技术经济标准和规范要求通过智能化设备进行生产,保障农产品品质统一;生产产品标准化是指通过智能化设备实时精准地检测农产品品质,保障最终农产品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实现高效化,提高农业效率,提升农业竞争力。云计算、农业大数据让农业经营者便捷灵活地掌握天气变化数据、市场供需数据、农作物生长数据等等,准确判断农作物是否该施肥、浇水或打药,避免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下降,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通过智能设施合理安排用工用时用地,减少劳动和土地使用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使得诸如农产品电商、土地流转平台、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等农业市场创新商业模式持续涌现,大大降低信息搜索、经营管理的成本。引导和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和联合,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农业相关产业紧密链接,农业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得到有效组织和配置,使产业、要素集聚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从而再造整个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 实现绿色化,推动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智慧农业作为集保护生态、发展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对农业精细化生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农业节水灌溉,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即保护好青山绿水,又实现产品绿色安全优质。借助互联网及二维码等技术,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绿色与安全”。利用卫星搭载高精度感知设备,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精细获取土壤、墒情、水文等农业资源信息,匹配农业资源调度专家系统,实现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科学决策,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促进智慧农业大发展的思路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实践表明,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2年已有69.6%的美国农场使用互联网进行农业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有38.5%、23.7%农场分别使用DSL(数字用户线路)服务和卫星遥感服务。日本人均耕地仅有0.7亩,但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系统、精准农业、生物信息、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播种、控制与质量安全及农产品物流等方面的智慧化,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效率位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智慧农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整体上还属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业态,处于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在关键技术环节方面和制度机制建设层面面临支撑不足问题,且缺乏统一、明确的顶层规划,资源共享困难和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因此,促进智慧农业大发展,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作为新理念,需要培育共识,抢抓机遇。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农业从业人员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近年来党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讲话精神,认识到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拐点上,智慧农业将改变数千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因此,社会各界一定要达成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共识,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农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强劲驱动力和“互联网+”现代农业战略机遇期,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深入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融合。 作为新模式,需要政府支持,重点突破。智慧农业具有一次性投人大、受益面广和公益性强等特点,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实施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工程和建设一批国家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智慧农业发展需要依托的关键技术(如智能传感、作物生长模型、溯源标准体、云计算大数据等)还存在可靠性差、成本居高不下、适应性不强等难题,需要加强研发,攻关克难。同时,智慧农业发展要求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必须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与传统农业相比,智慧农业对人才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另外,要重视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农业资金投入和技术知识产权保驾护航,维护智慧农业参与主体的权益。 作为新业态,需要规划引领,资源聚合。智慧农业发展必然经过一个培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因此,当前要科学谋划,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农业发展规划及地方配套推进办法,为智慧农业发展描绘总体发展框架,制定目标和路线图,从而打破我国智慧农业虽然发展多年但却各自为政所形成的资源、信息孤岛局面,将农业生产单位、物联网和系统集成企业、运营商和科研院所相关人才、知识科技等优势资源互通,形成高流动性的资源池,形成区域智慧农业乃至全国智慧农业发展一盘棋局面。 Read more.
农业部等八部门印发《“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附全文)
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的部署要求,切实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科学技术部、商务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林业局共同研究制定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16年4月22日 “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部署要求,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有关发展信息化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坚持需求导向、创新驱动、强化应用、引领发展的推进策略,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为工作主线,以推进农业在线化和数据化为根本任务,切实抓好《指导意见》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培育发展农业信息经济,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提供强大创新动力。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互联网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培育形成市场主导的运营机制和模式,同时发挥政府在战略引领、规划指导、政策支持、标准规范制订、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需求导向、融合创新。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城乡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瞄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把握农业农村互联网应用的特点和趋势,运用跨界、融合、创新、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各行业、各领域、各环节的应用,有效对接生产和流通,创新“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拓展“三农”发展新空间,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基础,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明确本区域“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思路、目标和任务。遵循信息化发展规律,先易后难,重点突破,避免脱离实际、盲目跟风,切实保障“互联网+”现代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统筹规划、示范带动。做好前期谋划和顶层设计,在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电子政务、信息进村入户、农业大数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总结成功经验,优化配套政策,强化推广应用,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典型模式推广为普遍实践。 (三)总体目标 到2018年,互联网与“三农”的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取得明显进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基本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迈上新台阶,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农业生产经营进一步提质增效。大力推进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三园两场”(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及农民合作社国家示范社率先取得突破;建成一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物联网示范基地;熟化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推广一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大幅提升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电子商务水平。 ——农业管理进一步高效透明。农业资源管理、应急指挥、行政审批和综合执法等基本实现在线化和数据化;建成国家和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基本实现农业行业管理决策精细化、科学化;初步建成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农副产品和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农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信息进村入户村级服务站建设覆盖到全国行政村总数的一半以上,并同步接入全国信息进村入户总平台;12316服务范围和人群显著增加,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技术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的效能大幅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信息服务、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二、主要任务 (一)“互联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流通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发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积极应用农业物联网和电子商务,探索农户创业创新新模式。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管理考核和政策配套等服务。推动新型职业农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鼓励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企业提供发展便利条件,通过创业大赛、创客论坛等多种形式搭建交流平台,引导投资机构、中介组织、专家学者等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组织开展农民手机等移动终端应用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农业部门现有培训项目、资源和体系,动员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提高农民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星创天地”,壮大农村科技创新创业队伍。(农业部、科技部) (二)“互联网+”现代种植业 引导各地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在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等大宗粮食和特色经济作物规模生产区域,以及农民合作社国家示范社等主体,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农情信息监测预警、农作物种植遥感监测、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监测、水肥一体化和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以农技服务、农资服务、农机服务、金融服务为主要内容,搭建线上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提供现代农业“一站式”服务。加强农作物种子物联网推广应用,形成以品种“身份证”数据为核心的种子市场监管体系。结合农田深松作业、农机跨区作业需求,加大国产导航技术和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提高种、肥、药精准使用及一体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定位系统与农业物联网结合,开展自然灾害分析预警与农作物产量预测,着力提升种植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农业部) (三)“互联网+”现代林业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林业治理理念,提高林业治理效率。运用信息化技术推进林权改革、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加快转变林业生产方式,实现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帮助林农脱贫致富。建设林权流转、林产品流通、碳汇交易的全周期服务平台,大力推广应用林权一卡通系统、林产品交易平台、林地测土配方系统等成果,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生态补偿、林权流转交易、林业产业培育、生产加工过程、流通销售环节的融合力度,建设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新模式。(国家林业局) (四)“互联网+”现代畜牧业 构建生产、加工、经营、监管的综合信息数据平台,面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农民合作社国家示范社等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广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养殖场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和养殖个体体征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对养殖环境因子和畜禽个体生长状况的监测,实现精细饲喂、疫病预警和科学繁育,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风险。加强挤奶、饲喂、清理等养殖作业机器人示范应用,推进奶牛养殖现代化。采用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构建畜禽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监测系统,全程记录养殖、屠宰、流通等环节信息,实现从养殖源头到零售终端的双向追踪,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疫病。利用电子追溯码标识和应用程序(APP)应用等技术手段,建立兽药产品查询和追溯管理系统,全面加强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监管,实现全程追溯管理。(农业部) (五)“互联网+”现代渔业 构建集渔业生产情况、市场价格、生态环境和渔船、渔港、船员为一体的渔业渔政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卫星通信、物联网等技术在渔业行业的应用,提高渔业信息化水平。整合构建渔业产业数据中心,推进渔业渔政管理数据资源共享开放。面向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场),大力推广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产养殖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自动精准投喂、鱼类病害监测预警、专家远程咨询诊断等系统,实现水产养殖集约化、装备工程化、测控精准化和管理智能化。推动电信运营商在沿海渔村、近海渔区的网络覆盖,实现移动终端在渔村的广泛应用。(农业部) (六)“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推广应用,提升信息采集的自动化水平,建设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业务协作协同和信息共建共享,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产地安全保障与风险预警的网络化监控与诊断。加强种子、肥料、农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农资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对主要农资产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全程追溯管理。加强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动物疫病与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构建从养殖到屠宰的全链条追溯监管平台。加快建立健全追溯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加强网络监管,规范追溯信息采集、发布行为,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体系。(农业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七)“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 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带动农业市场化,倒逼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规模化,提升农业品牌化,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创业增收。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推动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农业相关优质产品和服务上网销售,大力培育农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业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品牌。加强网络、加工、包装、物流、冷链、仓储、支付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产品分等分级、产品包装、物流配送、业务规范等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基础环境。开展农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鼓励相关经营主体进行技术、机制、模式创新,探索农产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推动生鲜农产品直配和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率先取得突破。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技术应用,加强批发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信息服务能力,推动批发市场创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推进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相关数据信息共享开放,加强信息监测统计、发布服务工作。(农业部、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商务部、质检总局) (八)“互联网+”美丽乡村 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促进农村绿色生态发展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升级。加强农村资源、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促进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开放,加快实现网络监督,维护农村绿色化生产生活方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信息网络平台,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性资产开发等集体决策公开透明规范。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云平台,面向基层农民开展科技和文化知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咨询、转移就业、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农业保险等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特色乡村旅游景区推介、文化遗产展示、食宿预定、土特产网购、地理定位、移动支付等资源和服务在线化。鼓励构建面向“三农”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创新信用评估方式,降低服务门槛和风险,突破物理网点限制,通过POS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网络借贷平台等方式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电子化金融服务。(农业部、发展改革委、质检总局) (九)“互联网+”农业农村大数据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切实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开发利用,强化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大数据管理机制体制,推动形成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上下贯通、众筹共享的发展格局。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大数据建设,完善村、县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基础设施,建立数据采集、处理、应用、服务体系,着力推进数据汇集与挖掘。加快建设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推进国家农业数据中心云化升级,整合构建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立省级分中心,实现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业务协作协同。重点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农业资源环境、农村经营管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现代农作物种业、农机应用管理、渔业渔政管理、农垦经济社会及农业标准的数据资源整合开发应用,全面提升农业政务信息化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各国农业资源禀赋、科技创新、投资贸易、政策环境等基础信息收集、挖掘和应用,建立农业走出去政策信息库、重点项目库及高端人才数据库,构建农业走出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农业部、发展改革委、质检总局、中央网信办) (十)“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 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成果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信息需求,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广泛依托现有各类“三农”服务网络体系,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进度,加强进村入户基础资源信息和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促进全国农业公益性服务提档升级,健全完善全国统一的12316工作体系,打造功能完备的12316中央平台,全面对接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和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行业信息平台,集聚服务资源,完善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整合农业部门信息资源,实现政策法规、农业科教、农产品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资源率先在平台上线,加快推进相关部门涉农信息服务在平台共享。推进电信、银行、保险、供销、交通、邮政、医院、水电气等便民服务上线,实现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在线销售,切实做好网络课堂、免费WIFI、免费视频通话等培训体验,为农民提供足不出村的便捷服务。(农业部) (十一)“互联网+”基础设施 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在农村地区的深入实施,落实以宽带为重点内容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农村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信运营商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提速降费,实现农村家庭宽带升级,加快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以应用为导向,推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由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向装备的智能化倾斜,加快实现农田基本建设、现代种业工程、畜禽水产工厂化养殖、农产品贮藏加工等设施的信息化。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星创空间、社会实验室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建立网络协同、云设计、众创众设等合作交流平台,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通道,实现跨区域、跨领域的农业技术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大力推进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支撑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农业部) 三、重大工程 (一)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 大力推进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取得突破;建成一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物联网示范基地;研发一批农业物联网产品和技术,熟化一批农业物联网成套设备,推广一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加强推广应用。重点加强成熟度、营养组分、形态、有害物残留、产品包装标识等传感器研发,推进动植物坏境(土壤、水、大气)、生命信息(生长、发育、营养、病变、胁迫等)传感器熟化,促进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智能控制、信息服务的设备和软件开发。研究物联网技术在不同产品、不同领域的集成、组装模式和技术实现路径,促进农业物联网基础理论研究,探索构建国家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及相关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工程装备化、作业精准化和管理信息化,为农业物联网广泛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农业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质检总局) (二)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探索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不同类别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径。融合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开展鲜活农产品网上销售应用示范。培育农业电子商务应用主体,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电商平台。开展鲜活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电子商务试点。构建农业电子商务标准体系、进出境动植物疫情防控体系、全程冷链物流配送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农业部、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质检总局) (三)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2016年覆盖所有省份,并在试点县中认定一批示范县;2017年试点范围扩大到1/10以上的县;2018年覆盖10万个以上行政村,并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选择信息进村入户基础较好县(市),建立标准化、可复制的县级服务站点100个,辐射带动建设村级信息综合服务站20000个。建设全国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完善农产品生产信息服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产品消费信息服务、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农村生活服务类通用服务系统和APP。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培育一批信息综合服务的运营企业、服务企业,培育一批能服务、会经营的信息应用主体,助力精准扶贫。(农业部、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 (四)农机精准作业示范工程 开展农机智能监测终端和智能化农机作业装备的产业化应用,构建区域性农机全程精准作业运维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创新模式,促进互联网与农机作业融合,研制定型产品15个以上,在全国推广应用20000套以上,探索公益性和商业化应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应用模式,平台服务农机30000台以上,推广应用面积7000万亩,推进“互联网+农机精准作业”模式的创新发展,促进我国农机装备信息化产业链的发展,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农业部) (五)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示范工程 结合“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县,以玉米、水稻、小麦、蔬菜、果树等作物为主,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试点示范。以县为单位,构建测土配方施肥属性和空间数据库,开发应用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建设基层智能化配肥服务网点。开展相关系统优化升级、互动式语音应答(IVR)平台能力升级、“两微一端”多渠道综合接入等工作。深入推进农企合作,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试点,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农业部) (六)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采用政府统筹、市场主体的方式,建立一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政务信息化、信息进村入户和12316公益服务等建设,推进资源配置优化、服务供给高效、运营模式创新、金融服务拓展、智能装备推广等,深入探索运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方法。在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率先实现传统农业在线化数据化改造,基本实现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迈上新台阶,农业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超过60%。(农业部、中央网信办)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 […] Read more.
LoRa无线技术将为物联网创新应用带来新机遇
联网已成为物联网应用发展的内在需求,而无线连接技术也不再满足于近距离通信,正在向着距离更远覆盖更广的方向发展,于是低功耗广域网(LPWAN)应运而生。LoRa作为低功耗广域网(LPWAN)中的一种无线技术,相对于其他无线技术(如Sigfox、NB-IOT等),LoRa产业链较为成熟、商业化应用较早。Semtech也与一些半导体公司(如ST,Microchip等)合作提供芯片级解决方案,有利于客户获得LoRa产品并采用LoRa无线技术并实现物联网应用。   LoRa无线技术的主要特点: 长距离:1 ~ 20 km 节点数:万级,甚至百万级 电池寿命:3~10年 数据速率0.3~50kbps LoRa作为一种无线技术,基于Sub-GHz的频段使其更易以较低功耗远距离通信,可以使用电池供电或者其他能量收集的方式供电。较低的数据速率也延长了电池寿命和增加了网络的容量。LoRa信号对建筑的穿透力也很强。LoRa的这些技术特点更适合于低成本大规模的物联网部署。   LoRa应用 从目前的LoRa应用情况来看,主要有数据透传和LoRaWAN协议应用。目前还是用LoRa作为数据透传的多,由于网关技术和开发的门槛比较高,使用LoRaWAN协议组网的应用还是比较少。   LoRa应用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距离或范围 供电或功耗 节点数 应用场景   成本 在城市里,一般无线距离范围在1~2公里,郊区或空旷地区,无线距离会更远些。网络部署拓扑布局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和和场景设计部署方案。LoRa适合于通信频次低,数据量不大应用。一个网关可以连接多少个节点或终端设备,按照Semtech官方的解释:一个SX1301有8个通道,使用LoRaWAN协议每天可以接受约150万包数据。如果你的应用每小时发送一个包,那么一个SX1301网关可以处理大约62500个终端设备。 从LoRa网络应用方面看,有大网和小网之分。小网是指用户自设节点、网关和服务器,自成一个系统网络;大网就是大范围基础性的网络部署,就像中国移动的通信网络一样。从LoRa行业从业者来看,有不少电信运营商也参与其中。随着LoRa设备和网络的增多,相互之间的频谱干扰是存在的,这就对通信频谱的分配和管理提出了要求,需要一个统一协调管理的机制,一个大网的管理。 来自中兴的消息:2016年1月28日,中兴微电子与美国Semtech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LoRa芯片及应用层面进行深入合作,并在智慧城市领域开展网络的建设,促进产业链的发展。中兴微电子以及各厂家将围绕LoRa技术在各行业应用创新展开工作。积极推动标准进展,制定统一的LoRa应用规范。积极打造中国LoRa应用的“技术交流平台”、“方案验证平台”、“市场合作平台”、“资源对接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 网络的入口主要看连接,物联网的气质主要看网络! Read more.
中星测控应中兴通讯邀请加入“中国LoRa应用联盟”
4月7日下午,西安中星测控公司总经理谷荣祥和西安益路邦穿戴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平应邀访问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并受邀加入“中国LoRa应用联盟”(CLAA联盟)。 期间,谷总、杨总与中兴通讯能源行业总经理刘建业、电力行业总监陈继军、物联网架构师李卫东对物联网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双方致力于在智慧城市领域展开合作,中星测控作为陕西省物联网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也将推动双方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星测控谷总与中兴通讯能源行业刘总 中星测控作为国内知名的传感器、物联网研发制造商,自主研发了智能车位传感器、井盖异动传感器、水位监测传感器、无线环境专用传感器及系统和孝为先智能跌倒报警器,已成功应用到了智慧城市以及市政项目当中。 Read more.
中兴物联LoRa解决方案首次亮相CeBIT,门前车水马龙,场面热闹非凡
3月14日德国CeBIT展期间,中兴物联的LoRa物联网通讯解决方案首次亮相,一经亮相,展台台前台后门庭若市,来往参观、咨询的客户络绎不绝。        LoRa属于LPWA(Low Power Wide Area)低功耗广域通讯网络,是物联网连接层中的新兴技术,在物联网应用中低功耗与简单部署的市场需求下应运而生。目前LoRa已经在欧洲与亚洲地区进行推广,运营商也将LoRa的部署视为物联网解决方案的补充网络,如Orange,SKT,TATA。        中兴物联在CeBIT展示了LoRa解决方案,包括LoRa组网的核心Gateway-GW100,使用LoRa模块(LM100)开发的活动状态定位终端-PT100,实现了整体LoRa解决方案的提供。        中兴物联LoRa解决方案在CeBIT展馆内实现快速定位,并在室内复杂的环境下实现1km的传输连接(采用短天线)。        LoRa模块LM100主要用于传感器,凭借其简单组网与超低功耗的特点,可被广泛用于水表信息化、智慧仓储监控、城市安全、智慧楼宇等多方面。        LoRa定位终端PT100是使用LM100叠加GPS,6轴陀螺仪的活动状态定位终端,结合LoRa基站即可简单部署。能被广泛应用在区域人员管理、资产追踪、牧场管理等领域。        此次中兴物联在CeBIT展示的LoRa解决方案填补了物联网中超低功耗、布网简单的需求,为物联网提供针对性更强的解决方案。 Read more.
中兴微电子与美国Semtech合作 推进中国LoRa发展
近日,中兴微电子与美国Semtech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LoRa芯片及应用层面进行深入合作,并在智慧城市领域开展网络的建设,促进产业链的发展。期间,中兴微电子与Lierda等二十余家合作厂商共同建立中国LoRa应用合作生态圈,对“LoRa技术的优势与共享共建低功耗物联专网部署及应用”进行了技术沙龙研讨。 随着智慧城市的全面部署以及城市智能化、感知与互联的M-ICT发展需求,城市越来越多的碎片化终端设备需要低功耗长距离传输的接入网络。以LoRa为代表的低功耗、远距离网络技术的出现,有机会打破物联网在互联方面的瓶颈,促进物联网端对端的成本大幅下降,引爆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 Semtech作为国际LoRa 联盟的发起者,是高质量模拟和混合信号半导体产品的领先供应商,其芯片在通信、计算机和计算机界面、自动检测设备、工业和其它商业应用中得到广泛采用。LoRa技术是目前物联网LPWAN技术中产业链最为成熟,终端成本,功耗和信号渗透能力最优秀的技术之一。 中兴微电子以及各厂家将围绕LoRa技术在各行业应用创新展开工作。积极推动标准进展,制定统一的LoRa应用规范。积极打造中国LoRa应用的“技术交流平台”、“方案验证平台”、“市场合作平台”、“资源对接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 作为全球领先的通讯设备厂商,中兴通讯正在实施M-ICT万物移动互联战略,推动信息产业与各产业的跨界、融合。凭借30年的通信技术积累,中兴通讯正在积极探索开展智慧城市物联网领域的创新应用与产业发展,打造低成本低功耗多业务平台的可运营级物联网,实现城市物联网智能化信息化的创新突破。未来中兴通讯将联合更多合作伙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运营级LPWAN城市物联生态圈,实现多方共赢。 Read more.
Microchip LoRa无线模块全球首获LoRa联盟认证
Microchip宣布其RN2483 LoRa®模块成为全球首款通过LoRa联盟 LoRaWAN™认证计划的产品。RN2483模块由Espotel认可的测试实验室进行独立测试,其功能符合最新LoRaWAN 1.0协议规范要求,可用于868 MHz免许可频段。这使得设计人员可以快速、轻松地将其终端设备整合到任意一个LoRaWAN网络。采用LoRaWAN标准之后,可实现长达10英里的物联网(IoT)与机器对机器(M2M)低数据速率无线通信,以及10年之久的电池使用寿命,并且还能够将数百万的无线传感器节点连接到LoRaWAN网关。 Microchip无线产品部副总裁兼LoRa联盟战略委员会主席Steve Caldwell表示:“认证认可计划的推出标志着我们朝着LoRa联盟的使命——致力于建立一个运营商级别的安全、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开放式标准规范的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我们很荣幸能成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获LoRaWAN 1.0规范认证的模块产品的公司。这一认证计划将为终端客户提供保障,以确保其特定应用终端设备能够在任意一个LoRaWAN网络中正常工作,而这是利用LPWAN实现在全球范围部署物联网的关键所在。” Espotel LoRaWAN测试服务产品负责人Jouko Nikula表示:“Microchip为认证测试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Microchip工程师在测试执行过程中的表现非常专业与细致。在Espotel进一步发展LoRaWAN认证规范、提升互操作性和性能测试的工作中,我们的测试与研究实验室将使用Microchip RN2483模块作为标杆产品加以参考。” 在这一认证计划启动之前,Microchip的LoRa开发团队就已经与所有主要LoRaWAN网络基础设施供应商一起进行了广泛的验证和互操作性测试,因此其模块产品也早就被认定为LoRaWAN生态系统中的黄金平台。LoRa核心网络领先供应商OrbiWise公司首席技术官Peter Kaae Thomsen先生就表示他们早已采用RN2483模块作为参考器件来测试其UbiQ网络解决方案。 据权威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预测,到2020年可联网的产品将达到250亿件。目前IoT市场正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开发人员面临的挑战是基于有限的资源建立简单、稳健的基础设施。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有一款解决方案能满足总成本最低、易于设计、上市时间短、互操作性强且可在全国范围部署的要求。Microchip 433/868 MHz RN2483 LoRaWAN模块是一款已通过欧洲R&TTE指令评估的射频模块,可显著加快开发速度并降低开发成本。此外,新模块外形小巧,尺寸仅为17.8 x 26.7 x 3.0 mm,并具有14个GPIO,在占用很少空间的同时可灵活连接及控制大量的传感器与执行器。 RN2483模块自带LoRaWAN协议栈,可轻松连接现已建成且正在迅猛发展的LoRa联盟基础设施(包括私人管理的局域网(LAN)和电信企业运营的公共网络),从而打造覆盖全国范围的低功耗广域网(LPWAN)。协议栈的集成使得该模块可与任意一款带有UART接口的单片机配合使用,其中包括数百款Microchip PIC® MCU。此外,RN2483还带有Microchip简单的ASCII命令接口,可轻松实现配置和控制。 RN2483模块解决了无线应用开发人员由来已久的两难问题,即设计人员在更长的距离和更低的功耗之间只能二选一。而采用LoRa技术之后,设计人员现在可做到两者都兼顾,最大程度地实现更长距离的通信与更低的功耗,同时还可节省额外的中继器成本。此外,利用AES-128加密方式,RN2483可提供网络通信安全。 RN2483具有可扩展性、可靠通信、移动性,并且能够在恶劣的室外环境中工作,非常适合用于范围广泛的低数据速率无线监测和控制设计。IoT和M2M应用实例包括:智能城市(路灯、停车和交通传感器)、能量计量(电/水/气智能仪表),以及工业/商业/家庭自动化(HVAC控制、智能家电、安防系统和照明设备)等。 供货与开发支持 Microchip RN2483现已投入量产,用户可联系Microchip现场销售人员获取该产品样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