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物联网的低功耗广域连接需求的发展,LPWA技术也给中国物联网市场带来了大量新的商业机会。物联网的两个关键要素是低功耗的传感器和云计算,前者让大量应用变成了可能,后者让感知具有智能化,使各类应用变成现实。随着低功耗传感器和云计算的逐渐发展成熟,大量的应用需要低功耗、远距离、低成本的方案,如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以LoRa、NB-IoT等为代表的LPWAN技术在这三方面的特点正好补齐了物联网发展中的短板。

LPWA物联网应用站通过本栏目为您整理和收集的LPWA最新市场与商机信息,帮助您了解LPWA物联网市场行业动态,分析行业方向与前景,传播企业品牌方案和实际客户需求,也帮助LPWA从业者把握这些市场机会。

NB-IoT与LoRa技术不重要,关键是谁能抢夺物联网市场!
不要再争论NB-IoT和LoRa技术谁优谁劣、谁能“干掉”谁,还是更多考虑给客户卖什么物联网产品、如何生产这些物联网产品吧,否则,最终不会是被竞争性的技术淘汰掉,而是被客户淘汰掉。 近日,中国联通物联网业务部总经理陈晓天在一个论坛上透露,到今年5月份,中国联通NB-IoT基站规模将超过30万个,基本可以做到全国覆盖,eMTC网络也在加速推进。这是继中国电信NB-IoT全国商用、中国移动豪掷400亿建NB-IoT网络之后,中国联通在NB-IoT上的重磅消息,国内三大运营商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毫不含糊。不过,NB-IoT网络商用加速不代表运营商物联网的加速。实际上,运营商在物联网业务上所面对的困境,并不在于网络,而在于业务架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瓶颈,而这些瓶颈是近十年来一直存在的,NB-IoT商用后,更应该打破这些瓶颈。 物联网2.0阶段,网络是一个基本条件 此前,已有多个渠道传出中国联通30万NB-IoT基站的商用消息,比如本周二在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上举行的2018中国物联网(NB-IoT)技术创新与应用论坛中,广东联通的专家就公开过这一消息。笔者参加了这一论坛,对于中国信通院副院长何桂立演讲中所讲的“物联网2.0”印象更为深刻,何院长认为随着NB-IoT、eMTC网络的全球部署,物联网进入2.0阶段,而向这一阶段迈进中有两大特征转变,即一个是小范围的局部应用向较大范围规模化应用转变,另一个是垂直应用和闭环应用向跨界融合、水平化和开环应用转变。 在未来几年中,纯消费性物联网之外的产业物联网将实现更快速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结合,为产业带来转型升级的价值。GSMA发布报告预测,2017-2025年,消费物联网连接规模将增加2.5倍,同时期产业物联网连接规模将增加4.7倍,并超过消费物联网连接数。在这样发展前景下,电信运营商要推进规模化、跨界融合的物联网2.0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政企行业客户的服务。NB-IoT/eMTC网络商用后,初期也更多面向的是产业物联网。 很明显,在面对物联网2.0的“两个转变”中,NB-IoT/eMTC网络的商用只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并未形成充分条件,从根本上打破“两个转变”的壁垒。在过去的多年中,这些壁垒一直存在,并没有因为NB-IoT/eMTC网络的建设而改变。 业务体系、知识结构的瓶颈 三大运营商有数十万规模的一线销售和服务人员,这些人员遍布全国每一个城市、乡镇,还有无数的渠道商,很少有其他企业或组织有如此密集的、网格化销售服务体系。不过,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庞大的销售服务群体,所销售的产品尽量是高度标准化产品,尽量是简单明了的产品介绍,这样才容易进行管理。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所销售的是Sim卡、短信、语音、流量包等这些非常简单易懂的产品,即使对于政企行业客户,也是集团短彩信、专线、呼叫中心、400电话等,虽然面对群体是政府和企业,但大多最终可以按照使用时长、流量计费,依然是一种高度标准化产品。 从企业生产经营来说,运营商为行业客户提供的这些标准化产品只是企业辅助流程的信息化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并未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流程中。而面对有业务转型升级需求的政企客户,物联网是助力转型升级的利器,物联网方案中的芯片、感知设备、通信设备、管理平台都要直接解决行业和企业的核心的生产经营中的痛点,提升甚至彻底变革生产经营流程。面对这样的改变,使得运营商面临两个挑战:一是很难有高度标准化的产品,二是很难深入理解客户生产经营流程。简单一些来说,首先是销售和服务人员困惑卖什么产品,其次即使清楚了卖什么产品,这些产品如何“生成”出来?这样的瓶颈,NB-IoT网络的商用也不会对其有根本性的改观。 (1)卖什么产品? 物联网的特点决定了面对政企行业客户时很难有高度标准化的产品,这一点笔者有一些亲身体会。早在2011年初,笔者作为第三方咨询顾问帮某省移动公司政企部梳理其物联网产品,目的是针对主要的行业客户,提炼出一些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形成产品手册,供一线行业经理面对客户时使用。当时该地移动公司已有大量行业客户使用了其物联网方案,通过从所有已有客户案例中提炼,笔者发现能形成标准化的主要是电力抄表、无线POS机、车务通等少数几个产品,因为这些产品主要还是基于售卡、短信和流量的,比如电力抄表、无线POS就是开通行业应用卡并附上专门的几个流量套餐,车务通主要是流量卡作为数据通道使用,这些都有标准化的资费和产品形态。但是,对于大棚监控、滴灌控制、危化车辆监控等应用,虽然有专门的套餐资费,但应用中包含了端到端的方案,每个应用都不一样,无法形成标准化产品模式。 当时的物联网场景更多只是一些监测类应用,主要采用2G网络,已经很难形成标准化产品模板供销售人员和行业客户经理使用。而目前传感器、芯片、网络、物联网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已有长足进步,可以实现的场景更多,此时更无法形成标准化的产品形态。 试想一下,由原来卖流量、短信、专线、呼叫中心标准化产品,转变到每个客户都是非常个性化的产品,运营商这数十万销售、服务人员如何适应?NB-IoT网络商用,带来更多物联网场景,同时也意味着带来更多个性化产品需要一线销售、服务人员来学习和推广,一定不能是仅仅卖NB-IoT流量卡。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经验,需要进行大范围的转变,这是运营商物联网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瓶颈。 (2)产品如何“生产”出来? 即使给一线销售、服务人员准备了大量能满足各行业个性需求的产品介绍材料,能够清楚地给客户展示产品,这些产品要如何“生产”出来也是一大瓶颈。短信、流量等这些传统通信行业产品是运营商资源可现成生产的产品,但物联网解决方案需要的很多资源运营商并不具备。 本周二的2018中国物联网(NB-IoT)技术创新与应用论坛上,南瑞集团专家介绍了一个智慧水务全生命周期监测物联网方案,整个系统要求较高,在对网络方案的需求中就提出了以下几个要求:去中心化物理直连、多信道通信切换、低功耗运行、高并发实时回传、多协议扩展兼容、终端数据预处理。这只是对设备监控前端的一些要求,整个系统还有很多要求。从这些要求可以看出,仅仅单一的一张网络并不能满足产品的需求。智慧水务产品是一个多元化、可靠性技术融合的结果,此前宣传中将NB-IoT抄表夸大成智慧水务解决方案无疑是一种误导。面对这样的一个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需求,运营商自身资源当然无法完成,而协调多方资源进行协同化生产是针对物联网业务需要突破的另一大瓶颈。 产业生态:解决瓶颈 当然,从十多年前运营商开展M2M业务开始就已意识到了这些瓶颈,当时只是这一业务只是运营商整个体系中一个很小的增值业务,但目前“大连接”战略和新的增长点需要,物联网成为核心、战略性业务,这些瓶颈必须破除。电信运营商虽然是龙头企业,但面对物联网也不可能一家就能打破这些壁垒,所以发展物联网产品生态成为一个重要方式。 2011年笔者曾对某省移动公司推出的一个物联网滴灌项目进行调研总结,发现若按传统产品形态计算,移动公司每年只获得数千元的短信费,这对于数百亩土地的滴灌大项目投入资金来说就是九牛一毛的收入。不过,笔者发现该项目中移动公司更大的价值,即该土地所有者只信任移动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移动公司给客户设计整体方案,由其合作伙伴提供软硬件产品,这些合作伙伴中有对灌溉非常专业的软硬件集成商,但客户并不会将项目直接交给他们。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多地运营商已经开展大量的培训,培训的主讲人主要是一些有大量行业经验、有项目落地经验的解决方案厂商,通过这些解决方案商的培训和交流,提炼一些行业共性方案,形成一线销售、服务人员可销售的产品。另一方面,运营商的产业生态也是广泛招募各类传感器、软件、集成商等在垂直领域有经验积累的厂商。未来那些具有政企行业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各类合作伙伴,将是和运营商紧密绑定的群体,成为运营商业务体系和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去年6月,工信部发布的《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提出NB-IoT基站和连接数的目标。现在来看,基站建设的目标一定会按时、超额完成,但连接数是大大低于预期。因为基站建设是运营商为主导的产业上游群体来推进,通过一定的强制行政手段、口号化、动员式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但连接数是价值经济,只能通过市场化、理性决策来实现,当上游企业和用户之间还存在很多壁垒时,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到目前这个阶段,还有大量人士在争论着NB-IoT和LoRa之间的优劣竞争、NB-IoT和LoRa谁能“干掉”谁。笔者觉得这样的争论没有太大意义,正如前文所述,当厂商对客户卖什么产品、产品如何生成出来还存在着瓶颈时,采用什么网络技术并不是关键因素。笔者认为,LoRa这一舶来品之所以在国内很有生命力,更多是在于提供LoRa方案的那些中小企业深入理解客户需求,明确可以卖的产品,也能将该产品生产出来。 网络不是一个核心瓶颈,如果在2G网络下运营商面对物联网客户不知道卖什么产品、如何生产产品,那么部署一张NB-IoT网络就能改变这一现状吗?若是能突破这些瓶颈,即使网络建设滞后也可能形成后发优势。所以说,不要再争论NB-IoT和LoRa技术谁优谁劣、谁能“干掉”谁,还是更多考虑给客户卖什么物联网产品、如何生产这些物联网产品吧,否则,最终不会是被竞争性的技术淘汰掉,而是被客户淘汰掉。 Read more.
四信LoRa模组率先获得CLAA认证
近日,CLAA兼容性测试首批通过企业获得CLAA COMPATIBLE证书及相关认证徽标的使用权,四信LoRa模组F8L10D率先通过!四信在2016年时就与CLAA生态合作伙伴开始合作,在大庆油田等多个实际项目中成功运用。而此次认证测试的通过,将为后续更大规模的项目应用提供可靠保障。 CLAA兼容性测试包括Class A,Class B,Class C以及组播、广播等。参加测试的企业至少完成Class A的测试,并且根据应用的不同,完成其他类别的连通兼容性测试。只有通过兼容性测试的产品才会进入CLAA物联网生态圈的采购名录。也只有通过兼容性测试的模组才会被推荐给生态圈中其他厂家,完成兼容性测试的终端产品才可以在全国的CLAA网络规模商用。产品的测试工作需经过申报、初审、评审等层层严格的测试验证才能获得获得CLAA COMPATIBLE证书及相关认证徽标的使用权!   此次四信送测的LoRa模组是一款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消防、智慧农业、智慧电力等领域的无线终端模块。具有超长距离通信,多级休眠,空中唤醒,超低功耗,抗扰性强,数据传输可靠,预防数据丢包;信号频谱扩宽处理,灵敏度达-140dBm;大型项目,接入节点众多,大网络容量,组网灵活,成本低;体积小,易嵌入,开发方便等优势。目前该产品已经在包括智慧停车、无线远程抄表、智慧工厂、无线独立烟感、消防水系统监测、智慧灌溉、土壤温湿度监测、输电线在线监测等工程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次四信LoRa模组率先通过CLAA兼容性测试,成首批获得CLAA COMPATIBLE认证产品是对四信长期以来坚持自主研发创新成果的肯定和认可,相信随着四信技术实力和研发力量的不断加强,未来四信将会开发出更多具有代表意义的自主创新产品! Read more.
布局物联网 阿里云与联通在浙江部分地区部署Semtech LoRa技术
TechWeb报道近日Semtech公司宣布,阿里云与中国联通浙江省分公司联合在杭州与宁波开始部署的基于LoRa器件与无线射频技术(LoRa技术)的物联网平台,并已经开始试商用。 中国联通浙江省分公司将于2018年年中之前在杭州和宁波部署一个基于LoRa技术的LoRaWANTM网络,以扩大其物联网网络服务的范围。将支持用户更加便捷地去采用低功耗广域网(LPWAN)解决方案去实现物联网方案。 阿里巴巴副总裁兼阿里云物联网事业部总经理库伟表示:“Semtech的LoRa技术是一种被广泛采用、并已集成在全球数千万设备中的物联网技术。” 中国联通浙江省分公司副总经理钟永新表示:“运营商近年来一直在全力推动物联网网络的部署,我们认为LoRa是现有物联网技术的一个非常好的补充。” “中国的物联网产业一直在快速发展,且中国已经成为了采用智能、创新应用的领先国家之一,”Semtech副总裁兼无线与传感产品事业部总经理Marc Pegulu说。“Semtech与阿里云及中国联通浙江省分公司的合作,将继续推动使LoRa技术成为全球首选物联网平台之一的目标。” Semtech的LoRa器件和无线射频技术是一种已被广泛采用的长覆盖距离、低功耗物联网解决方案,该技术支持电信公司、物联网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在全球部署低成本且互通的物联网网络、网关、传感器、模组产品和物联网服务,并提供了所必需的功能组合。 文章来源:TechWeb Read more.
物联网将是运营商2018年工作重点
流量已逐步成为运营商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不得不注意的是流量量收剪刀差在不断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流量终将会变成语音通信一样的基础业务,运营商依靠流量盈利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运营商在服务内容和业务内容上不能够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其将会彻底沦为一个“管道”。运营商将如何找到新的盈利点开源保持盈利? 物联网将是运营商2018年工作重点。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已经成为了运营商未来布局的重要着眼点。物联网正在提供全新的机遇,以使运营商能够支持重点行业领域,以及在整个地区提供互联互通。事实上,运营商目前都已在物联网方面有所布局,不断夯实物联网应用基础,并提升物联网的应用体验,为增加收益打下坚固的基石。 2017年,中国电信建成4G网、物联网、全光网三张精品网。依托800MHz FDD 4G网络,建成全球首张覆盖最广、规模最大的NB-IoT网络,在全国31个省市实现商用,同时积极引入eMTC,形成全系列、全速率新一代物联网能力。中国电信2017年物联网业务快速发展,连接数同比增长超过200%。 中国移动2017年NB-IoT服务在346个城市开通,实现端到端规模商用,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已有10省(区)宣布NB-IoT网络商用,包括上海、天津、江西、山东、重庆、云南、四川、陕西、宁夏、吉林。中国移动2017年物联网智能连接数净增1.26亿,规模达到2.29亿,新业务发展进一步提速,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中国联通积极跟进新技术演进,已实现300个城市的NB-IoT连接的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已具备NB-IoT网络升级条件,并已开始升级工作。除了部署NB-IoT之外,中国联通还启动了多城市的eMTC实验。中国联通2017年物联网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14.1亿元。 物联网应用会涉及多个垂直行业,三大运营商还推动NB-IoT技术在智能抄表、智慧水务、市政物联、环境监测等场景中的实地使用。 此外,三大运营商均将物联网定位为2018年战略和工作重点,中国移动计划于2018年增加物联网用户1亿个,中国电信2018年物联网终端目标新增6000万部,中国联通也将物联网作为未来布局重点之一,2018年用户规模有望实现翻倍增长。 发展之路道阻且长 万物互联一片蓝海,但从物联网收入看,运营商是入不敷出的。以中国移动为例,其2017年营运收入为7405亿元,而物联网收入仅为55.36亿元;中国移动总连接数为12.29亿个,其中物联网智能连接数为2.29亿个。计算表明,物联网每月每连接的收入仅为2元左右。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移动服务总支出将达到8880亿美元,而移动运营商在物联网上总支出将超过2000亿美元,这相当于移动服务总支出的22%。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罗松认为,目前,运营商在物联网方面的能力主要集中在连接层面,而连接带来的收入非常低。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测算,2016-2017年连接带来的收入只占物联网整体收入的1%~2%,以全国物联网产值规模1万亿元计算,属于连接的收入只有100亿元~200亿元,即便3家运营商能够平分,每家一年只有30亿元~60亿元的收入。运营商视物联网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若仅指望“连接”则会杯水车薪,惟有依靠整体商业模式转型,专注物联网平台建设,推动物联网生态成熟,才能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物联网的成本和规模商用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正循环关系,模组成本足够低,才能形成规模商用,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会形成规模效应大幅降低成本,又反过来促进规模商用,进一步降低产业成本。 有专家指出:“2018年促进NB-IoT产业链成熟,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运营商网络的不断完善、物联网上游芯片技术的不断成熟、物联网成本在进一步降低,将促使2018年国内物联网产品有望加速放量,并进一步实现利润的释放。这将成为三大运营商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Read more.
下一代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未来产业发展
德勤最新发布的一份《超级智慧城市报告》(Super Smart City:Happier Society with Higher Quality)表示,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已达1000多个,中国在建500个,远超排名第二的欧洲(90个)。 该报告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逐步深入的全面解析: - 当今的智慧城市 - 未来的超级智能城市 - 中国超级智能城市指数 - 打造超级智能城市 - 七个反思 - 评价指标体系 德勤报告称,中国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多的智能城市,试点已达290个。 得益于更多政策和投资支持,中国非常热衷于建设智慧城市。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已经被列为国家试点项目。 全球VS中国投资情况对比 报告称,中国城市应该在发展智慧城市地区以及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改善其战略、设计、运营和维护,以确保居民的需求得到有效和及时的满足。 中国计划在2016年-2020年期间培育100个新的智慧城市,以领导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发展。 在报告中,德勤指出,虽然欧美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拥有先发优势,中国等亚洲国家也在急起直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化增长率最高的国家。 随着城镇化以及人口不断增加,全球各地城市管理者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但策略的改善尤其是先进技术的渗透,已经带来了许多突破口。亚洲国家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有更大发挥的余地。 智慧城市对医疗、交通、物流、金融、通信、教育、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给城市带来实际的效益: 智慧城市的加速建设,还将极大地带动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中国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火热的国家 中国智慧城市重点分布及规模预测 当前智慧城市现状 智慧城市升级:未来是超级智慧之城 德勤指出,在未来,传统的“智慧城市”将朝着“超级智能城市”(Super Smart City)的方向发展。 德勤对中国的城市的智慧化程度进行了排名,主要有四个依据: - 是否有长远的战略规划 - 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基础建设支撑 - 覆盖的智能领域是否够广够深 - 城市是否拥有源源不绝的持久创新能力 以下是中国智能城市总排名及在四大核心领域领先的超级智能城市: 上图显示中国超级智能城市分为第一梯队(13个城市)、第二个梯队(6个城市)第三梯队(6个城市)。其中,第一梯队中位居首位的是深圳,其后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苏州。 而这些城市都有自己的核心领域,其中广州凭借的是智能战略,深圳技术能力突出,在领域渗透和创新方面也首屈一指。 但目前来看,“重技术而轻战略”也成为了多数城市发展的短板,需要各部门加强协调力度,实现长期规划。 Read more.
智能家居连接设备市场,2022年将达到9.397亿台
智能家居作为与大众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产业之一,无疑是物联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 所谓智能家居,就是利用互联网、控制、感应等技术,将家居生活的各个场景,通过智能中控系统和各种智能设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安全、节能、便利和舒适的目的。 智能家居产品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指家用电器,还包括如照明、门禁、安防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等所有能通过通讯模块联网的设备。从智能家居的发展来看,互联设备+手机APP是智能家居的初级形态;互联设备+多元化控制是智能家居的高级形态;最后互联设备+多元化控制+智能服务才是智能家居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连接+人工智能+智能服务是智能家居的三个核心元素。 智能音响是智能家居设备市场中增长最快的 2018年3月29日,IDC(国际数据公司)发布了其最新的追踪研究计划的结果,该计划涵盖了快速增长的智能家居设备市场。IDC 追踪器为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数百个技术市场提供准确和及时的市场规模,供应商份额和预测,利用专有工具和研究流程,IDC的追踪器每半年更新一次,每季度更新一次。 在这份最初报告中,全球季度智能家居设备追踪器侧重于家庭中使用的IP连接设备的市场规模和预测,包括智能音响、数字媒体适配器、照明设备、恒温器等。 2017年,全球智能家居连接设备市场规模达到43310万台,比上一年增长27.6%。2022年市场达到9.397亿台,IDC预计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达18.5%。 在智能家居市场中,包括Amazon Echo和Google Home在内的智能音响类别在整个预测中仍将是增长最快的类别。与此同时,除视频娱乐产品外,大多数其他类别的市场规模在同一时期都会出现两位数的复合年增长率。 “智能家居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已经看到消费者和厂商的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IDC 移动设备跟踪器高级研究分析师Jitesh Ubrani表示。“由于硬件制造商竞相与Alexa,Siri或谷歌助理等智能助手建立互操作性,因此不太关注以中心枢纽和应用为中心的接口。另一方面,消费者虽然仍然有些犹豫拟人化的智能助理,但也开始期待更加自然的用户界面来连接众多的智能家居设备。” “虽然智能家居市场还处于初期阶段,而且整个消费者物联网生态系统普遍存在,但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内将出现相当大的增长,特别是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与例如、谷歌助手、亚马逊Alexa等智能助理平台进行互动”,IDC 消费者物联网项目高级研究分析师Adam Wright说。“无论是以智能音响的形式,还是嵌入恒温器,冰箱,电视机或任何其他设备,智能助理都将通过增强连接设备的可访问性,使用和功能,迅速成为消费者进入物联网的基石,这将显着地在不久的将来推动采用率。” 类别聚焦 预计在2017-2022年预测期内,视频娱乐设备(包括智能电视,数字媒体适配器和其他IP连接的视频设备)单位出货量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3%。这些设备预计将占据整个智能家居市场价值的四分之三,而电视机的平均售价(ASP)将是其中最高的。在2017年,电视行业的领头羊是三星和LG,而同期数字媒体适配器的类别领导者依次是亚马逊、谷歌和Roku。 家庭监控/安全由连接门锁,摄像头,湿度传感器,门铃等设备组成。 IDC预计到2022年单位出货量将继续保持第二大类,因为产品在家庭中的部署变得更加容易,并且不需要消费者拥有“DIY态度”来将这些产品与其智能助理和其他设备集成。 随着Apple等主要新品牌进入市场,内置智能助理的智能音箱近来备受关注。 此外,亚马逊和谷歌通过第一方发言人提供更多的型号和价格,并通过与众多其他品牌合作,为携带Alexa或Google智能助理的扬声器提供了快速响应。 还有待观察的是合作伙伴能够生存多长时间,因为硬件销售额是与此类别相关的整体收入中最小的一部分。 互联照明产品,如飞利浦,通用电气,宜家等公司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消费者进入更大智能家居市场的门户。 随着价格迅速下降并与智能音响捆绑为入门级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照明类别具有很大的未来潜力。 到2022年底,IDC预计这个类别的价值将超过35亿美元。 恒温器,如Nest或Ecobee提供的恒温器,预计到2022年单位出货量的复合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8%。尽管增长率很高,IDC预计它将成为最小的类别,因为大多数家庭将拥有单个恒温器,世界的很大一部分(如亚太/中东)不使用独立恒温器,而是依靠那些内置于空调或加热装置的恒温器。 预计其他智能家居产品,如连接设备,喷水灭火系统和其他小型设备预计将从2017年至202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8.2%。 许多模拟对象,如传统电器,都有较长的更换周期,预计未来智能家居的整体吸引力有限。 总结 随着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声音识别、物联网等技术应用进一步成熟完善,2020年有望成为智能家居市场破局之年。未来数字生活场景中的智能家居终端设备将具备高度集成、互联互通、智能调节的特点。而连接+人工智能+智能服务无疑成为生活场景中三个重要的元素,这需要全球智能家居巨头打通各设备,跨平台、跨平台的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智慧生活体验。 Read more.
物联网的研究报告:如何将投资转化为可观的回报
企业领导层在积极推动物联网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如何将投资转化为可观的回报。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商业案例,安全问题,受限的分析能力和物联网标准协议的不确定性——这些挑战都是限制企业从物联网投资中获得价值的“绊脚石”。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凯捷咨询发布了一份关于物联网的研究报告,目的是为了在运营层面解锁物联网的业务价值,其中有许多重要有趣的洞见。 全球的企业都逐渐开始在物联网领域投下重注,包括平台、硬件和应用程序等各个层面。根据IDC的报告,全球物联网支出在2016年已经达到了7000亿美元,这一数字有望在2020年增长至1.3万亿美元。然而,企业领导层在积极推动物联网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如何将投资转化为可观的回报。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商业案例,安全问题,受限的分析能力和物联网标准协议的不确定性——这些挑战都是限制企业从物联网投资中获得价值的“绊脚石”。 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商业案例:大约50%的企业很难为其投资构建可靠的商业案例 安全问题:62%的企业面临着网络风险,这可能为其带来声誉和金融的双重损失 受限的分析能力:60%的企业表示他们缺乏利用物联网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 不确定的物联网标准和协议:超过50%的企业认为不确定的标准是一项重大挑战 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凯捷咨询发布了一份关于物联网的研究报告,目的是为了在运营层面解锁物联网的业务价值,其中有许多重要有趣的洞见。这项研究调查了300多位高管,他们都有在物联网领域部署项目的经验;也调研了300多个跨领域的物联网真实用例,横跨工业制造、零售、消费品、能源与公用事业、汽车和电信行业,以识别哪领域些能产生最大影响。 这份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理解: 为什么有的企业正在取得巨大的成功而另一些企业却被困于概念验证阶段无法进一步拓展规模? 企业应该如何确定最有价值的物联网用例并为此投入更多的关注? 开始物联网应用的基本步骤和策略是什么? 一些企业正在取得巨大的成功,而另一些企业则还在为如何扩大规模而苦苦挣扎 全球领先的摩托车制造商哈雷戴维森(Harley Davidson)投资了一个完全由物联网技术使能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用一个单一的网络将关键工序和设备实现了互联。由此带来的影响是显著的:运营成本减少了2亿美元,停机时间缩短,生产效率提升。该公司也能够缩短其按单生产的周期,整体利润率因此提升了3%-4%。总的来说,这家公司在整体运营商更有效率,并能更快的响应顾客的需求。 虽然物联网可以带来这么多的益处,但许多企业仍旧面临着如何将其物联网应用拓展到需要的规模以实现最大的投资回报率(ROI)。 能否实现物联网的全部价值取决于相关应用能否被迅速大规模的采用,然而,这份研究表明,这种理想的情况通常只是少数。根据调研结果,只有平均36%的企业能够规模化的部署物联网以优化内部运营(见图1)。许多企业只是在一个或两个点上进行试验,根本谈不上什么跨业务部门、跨功能或是跨地域的大规模应用。 图1.企业规模化地部署物联网应用(按行业划分) 汽车工业在大规模部署方面显得尤为滞后,但这也可能反映了某种事实,即汽车公司已经通过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和精益制造领域多年的投资取得了显著的效率提升。因此,基于内部运营效率而部署物联网应用的想法可能会因部署的成本而打消。 从地域上来看,美国企业位居物联网规模化部署的榜首,有以下几个可能的原因: 美国吸引了大量的风险资本投资,过去五年中有大约超过2/3的初创公司诞生在美国,大量创业资金被用于支持包括传感器、平台和预测性分析在内的物联网核心技术。 无论是美国普通家庭还是初创企业,都十分关心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美国企业有条件处理任何物联网安全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在扩大物联网应用规模方面进展相对缓慢,即使其已经成为了物联网技术的领先应用者并享受政府的大力支持。原因可能有两点: 首先,对那些期望扩大规模的企业来说,缺乏成熟的物联网应用使得在特定用例对物联网软件的选择极具挑战。 其次,物联网业务到底是不是公司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成了挥之不去的疑虑,这就导致在开展业务时可能缺乏所需的领导层的支持和承诺。 图2.企业规模化地部署物联网应用(按国家划分) 有许多因素可能阻碍企业超越概念验证(POC)阶段 安全威胁和隐私保护:2016年,黑客入侵了公共用水的控制系统并改变了自来水中的化学物质水平,对公民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另有黑客暴露了250万用户的隐私信息……类似的事件不胜枚举,由此可能为企业带来声誉和金融上的双重损失。调查显示,62%的企业在扩大物联网应用规模的过程中,将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威胁视作最值得关心的问题(见图3)。除非降低这些安全风险,否则企业的应用规模很难拓展。 图3. 企业在扩大物联网应用规模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商业案例:调查发现,大约一半的企业无法构建出可靠的商业案例(见图3),使得其难以获得融资以及领导层的支持。 缺乏结构化的数据和分析能力:能够实时的处理海量的由传感器生成的数据对于成功至关重要,然而,这种能力并不是许多公司都具备的。当被问及在物联网部署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时,60%的企业表示他们还缺乏对当前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见图4)。 一家日本零部件制造商说到,“我们应该利用不同渠道的各种数据,无论是来自机器、员工还是零部件,这很好理解。但我认为真正的挑战在于——下一步该具体怎么执行?”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协议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今,并不存在与M2M通信、路由和网络相关的中心物联网标准。在过去一年中,只有少数联盟开始针对物联网定义统一的数据共享协议、网络和互操作性。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企业和组织认为不确定的标准是物联网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见图4),至少还需要数年的时间来巩固不同的技术标准以为物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部署提供支柱。 图4. 企业在扩大物联网应用规模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连接性问题:对规划、部署和扩大物联网规模来说,连接性是一项重要的挑战,原因有两个。其一,在企业从概念验证阶段(POC)到规模化部署的过程中,连接问题会被放大。例如,在POC阶段,因为设备数量有限,网络是同质的,可以做到无缝连接和低延迟;然而一旦拓展规模,连接设备的规模显著增加,就会出现多个问题,比如不同的基站,不同的连接速度,代理服务器和防火墙。其二,我们还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标准连接协议,目前已有的主要连接技术包括蓝牙、WiFi、ZigBee、 NFC,还有未来的LoRa、NB-IoT、Sigfox等。 网络供应商也存在一些问题。电信公司正越来越多的投资于低功耗广域网(LPWAN)以适应物联网复杂的连接需求,这一过程面临许多挑战,包括每个设备的连接收入很低,需要快速扩展的网络和平台功能以及不可预测的应用行为。 识别并帮助企业选择最优的物联网用例 该研究将企业的商业价值和投资回收期进行了分割,高潜力的物联网用例应该具有更高的收益和更短的回报周期(见图5)。通过关注这些用例,企业可以更好地推动物联网投资的价值并取得竞争优势。 高潜力的物联网应用:行业用例 零售:智能货架 零售商由于缺货造成的损失平均可以达到总销售额的4%左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一家零售商Giant Eagle在其商店内部署了智能货架。智能货架上使用传感器和仪表盘来计算库存周转,还能够向顾客的手机推送产品信息。Giant Eagle的缺货补货时间因此减少了三分之二,还能每天削减50%的SKU。 工业制造业:资产追踪和预测性维护 劳斯莱斯作为最大的喷气发动机制造商,正在使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喷气发动机的燃油效率,优化飞行路径,提高维护水平。公司利用传感器(安装于飞机引擎上)收集的信息来追踪引擎的健康状况、空中交通管制、路线限制和燃料使用,以诊断潜在的故障或异常状况。这不仅有利于劳斯莱斯减少意外和严重故障的发生频率,也带来了更高的发动机效率和更低的燃油消耗。据估计,每减少1%的燃料使用意味着每年每架飞机可以节省250000美元。 能源和公用事业:资产追踪 EDF能源作为世界领先的能源和公用事业公司,通过物联网资产追踪手段,改善了其核电站的设备检测和维护水平。为了增加反应器维护的效率,EDF需要监督反应堆建筑内的移动设备,因为无法轻松地跟踪其位置,任何移动设备单位的丢失都会给后勤带来挑战。 为了远程跟踪和维护这些移动设备,反应堆工厂被一张无线网络所覆盖,每台移动设备上有特殊的可以被检测到的标记。设备的位置和电池信息会先被聚合在一起,然后传输到主控室的仪表板上。该仪表板可以显示所有移动设备的2D/3D地图以及每台设备的电池状态。运营者可以通过仪表板获得警报和所有设备的信息。使用物联网使能的资产追踪和监测系统,EDF的维护团队因此大大减少了日常的检测维护时间。 Read more.
工业物联网驱动下演变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
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物联网经过多年的酝酿与发展,已经进入产业融合阶段。对于产业融合,业界不约而同地看好工业物联网。 根据《2017年工业物联网白皮书》的定义,工业物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IIoT)是通过工业资源的网络互联、数据互通和系统互操作,实现制造原料的灵活配合、制造过程的按需执行、制造工艺的合理优化和制造环境的快速适应,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构建服务驱动型的新工业生态体系。 物联网在工业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丰富,包括设备制造、石化、金属冶炼及加工、食品饮料、服装等。但其主要应用方面集中在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工艺优化、产品设备监控管理、环保监测及能源管理等方面。 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演变成生态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工业技术设备将依靠互联互通提升效率,只有跨界融合才能激发创新活力,积极迎接新工业的挑战,物联网技术的引进需求将与日俱增。 工业物联网发展拐点 政策利好 美国于2013年出台《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初步设计》。2014年, AT&T、 Cisco、 GE、 IBM、 Intel 联合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推动美国工业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日本制定了《2030年新产业结构展望》,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重点进一步探索工业新模式。我国对于工业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2016年颁布《物联网 “十三五”规划》,则明确了物联网产业‚十三五的发展目标。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融合,物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在政策支持下已迎来蓬勃发展时期。 发展阻碍减弱 成本降低+技术成熟+安全保障:在物联网技术方面的发展正持续加速,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的技术成熟,通过技术手段分析和预测设备故障成为可能,安全保障也会提升。  工业发展的安全保障 经济增长减速时代,开源不如节流,工厂成本主要发生在人、机器、原材料上。备件、人工、能源、折旧等工厂自己无法高效管理的业务,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工业服务形式打破和重构,提高效率并保障了安全,形成万亿级别的工业服务市场。 自动化与控制为主导的智能工厂正在发展 工业物联网产业链包括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平台供应商等。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兴起以及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包括信息技术和运营技术——正使供应链转型加快步伐。 霍尼韦尔总经理涂贇认为:构建智能工厂,需要结合数据分析,推动生产流程自动化,形成全面的客户订单拉动协作型生产。实现数字化供应网络的转型,制造企业需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推动企业运作的众多运营系统间横向整合的能力;互联制造系统间垂直整合的能力;以及整个价值链端到端、全面整合的能力。 采用并实施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看起来十分复杂,甚至难以实现。然而,在技术领域迅猛发展和未来趋势快速演变的环境下,制造企业要想保持市场竞争力或颠覆市场竞争格局,向弹性更强、适应性更强的生产系统转变几乎势在必行。制造企业须从大处着眼,充分考虑各种可能,从小处着手进行流程方式的可控调整,并迅速推广扩大运营,逐步达成智能工厂的建设愿景,实现效益提升。 建设智能工厂需考虑的四方面 数据与算法 要实现智能工厂的有效运作,制造企业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持续创建和收集数据流,管理和储存产生的大量信息,并通过多种较为复杂的方式分析数据,且基于数据采取相应行动。智能工厂内部数据可以多种形式存在,且用途广泛,例如与环境状况相关的离散信息,包括湿度、温度或污染物。 要建立更加成熟的智能工厂,所收集的数据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涉及越来越多的流程。例如,如果要对某一次实践结果加以利用,就需要收集和分析一组数据集。而如果要对更多的实践结果加以利用或从某一次实践操作上升至整个行业,就需要收集和分析更多不同的数据集和数据类型(结构化相对非结构化),还需考虑数据分析和存储,以及数据管理能力。 数据也代表数字孪生,这是高度成熟的智能工厂结构具备的特征。数字孪生通过数字化形式, 以较高的水平呈现某对象或流程过去及当前的行为。数字孪生需针对生产、环境和产品情况持续开展实际的数据测量。基于强大的处理能力,数字孪生可从产品或系统情况中获取重要信息,反映现实世界中设计与流程的变化。 技术 智能工厂的有效运作有赖于各类资产的相互关联和中央控制系统的集中控制。工厂资产即工厂设备,如原料处理系统、工具、泵、阀门等。制造执行系统或数字化供应网络堆栈均属中央控制系统。数字化供应网络堆栈是一个多层次集成枢纽,是全面获取智能工厂和广泛的数字化供应网络数据的唯一入口。该系统通过收集和综合信息,为决策制定提供支持。 但各企业也需考虑其他技术,包括交易和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物联网以及分析平台,同时也应当考虑边缘加工和云存储等需求。这就需要企业运用工业4.0时代所特有的各类数字化和物理技术——包括分析技术、增材制造、机器人技术、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认知技术、高级材料以及增强现实——将不同资产和设备关联起来,对数据加以处理,实现经营活动的数字化。 流程与管理 智能工厂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其自优化、自适应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的能力。该特征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流程和管理模式。自主系统能够在没有人工参与的情况下制定并实施许多决策,并在诸多情况下将制定决策的责任从人工转移到了机器,或者说仅由少数人制定决策。 此外,智能工厂的互联范围也将有可能扩展到工厂以外,工厂与供应商、客户以及其他工厂的关联度将进一步增强。该等类型的协作也可能会引发新的流程和管理模式问题。随着对工厂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以及生产和供应网络的扩大,制造企业也可能面临各种不同的新问题。企业可能需要考虑和重新设计决策制定流程,以适应新的转变。 人员 智能工厂并不一定都会成为“黑灯工厂”,人员仍将是工厂运营的关键。但智能工厂可能会在运营以及信息技术/运营技术组织架构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人员职位出现变动,从而适应新的流程和功能。正如前文所说,一些职位由于可能被机器人(物理和逻辑)、流程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取代,因此已没有存在的必要。而其他一些职位的功能可能会因虚拟/增强现实以及数据可视化等新技术的加持而得以增强。 人员和流程管理变革离不开灵活、适当的变革管理方案。组织变革管理将对采用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发挥重要作用。员工能够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相信自己能够通过所在职位创造更大价值;工厂能够采取创新的招聘方式,并且重视跨部门职位,这都是打造成功智能工厂的必备条件。 最后 在工业物联网的驱动下,同样的能耗和时长,机器可以完成的工作会更加丰富,效率也会得到极大提升。智能工厂还远未达到“终极形态”,而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解决方案——一个不断挖掘灵活性、互联性和透明度等众多特性的解决方案。 在探索发展之路中,我们需要回到发展的本源,不断满足新的追求。建立新生态,让现有生态圈能够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实现最有效的利用。 Read more.
IoT Analytics发布了“2018 Top物联网项目排名
IoT Analytics对1600个在企业中实际运行的物联网项目进行了整合、验证和分类,并将其进行结构化处理,归纳整理至一个易于使用的数据库中。基于对数据库的更新,IoT Analytics发布了“2018 Top物联网项目排名”,其中包含了大量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深入洞察,仅通过本篇文章,分享其中的一些见解。 每年这个时候,知名物联网研究机构IoT Analytics都会基于市场上纷繁的信息来探索物联网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今年也不例外。作为其追踪物联网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IoT Analytics对1600个在企业中实际运行的物联网项目进行了整合、验证和分类,并将其进行结构化处理,归纳整理至一个易于使用的数据库中。 基于对数据库的更新,IoT Analytics发布了“2018 Top物联网项目排名”,其中包含了大量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深入洞察,仅通过本篇文章,分享其中的一些见解。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先来回顾一下2016年的物联网应用排名: 图:2016年Top物联网应用排名(来源:IoT Analytics) 下图则是更新过的“2018 Top物联网项目排名”: 图:2018年Top物联网应用排名(来源:IoT Analytics) 我们探索的大多数物联网项目都集中在智慧城市(367个)领域,其次是互联工业(265个)和互联建筑(193个)领域。从地域上来看,大多数(45%)物联网项目集中在美国,其次是欧洲(35%)和亚洲(16%)。在考察某一特定种类的物联网应用时,地域分布又有较大差异:大部分的智慧城市项目位于欧洲(45%);而美洲,特别是北美,在智慧医疗(55%)和车联网(54%)领域都很强大;亚洲/太平洋地区则在智慧农业领域表现的较为突出(31%)。 相比2016年的排名,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由政府和市政机构驱动)一举超过工业物联网,成为了我们研究的所有物联网项目中种类最多的领域;而互联建筑(由能帮助业主提高运营效率并降低成本的楼宇自动化解决方案所驱动)则连爬四阶,成为第三大类物联网应用。 智慧城市 交通流量管理和公用事业的需求驱动了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的发展 智慧城市是目前是我们研究的物联网项目中数量最多的一大类(23%),一举超过了2016年最热的工业物联网。最近,世界各地的政府和市政机构发起了数百项有关智慧城市的创新,而新加坡和巴塞罗那就是典型的范例。 目前,最受欢迎的智慧城市应用是包括智慧停车系统、智能交通监控、共享单车、智能公交车专用道路等项目在内的智能交通类应用。当然,也有一些更具特色的应用,比如智能渡船系统或智能公交候车厅等…… 其它智慧城市的创新围绕着以照明、环境监测和公众安全为主的公用事业领域展开。就地域上来看,欧洲的智慧城市项目数量最多(164个)。 2.互联工业 在“非工厂”环境中,有很多优秀的物联网项目 在我们调查的物联网项目中,17%与工业相关。该领域涵盖了“工厂内”和“工厂外”两大类广泛连接。 最受欢迎的工业物联网应用是对非工厂环境中的设备进行监控,典型的“非工厂型”项目比如对起重机、叉车、钻井、甚至整个矿山和油田(例如思科在西澳大利亚和力拓矿业集团联合开展的互联采矿业务)等互联机器进行远程监控。 “智能工厂”自动化和控制是第二受欢迎的工业物联网应用——包括产品生产监控、工业现场人员的可穿戴设备、远程控制PLC以及自动质量控制系统(例如:汽车零件制造商Varroc正在使用Altizon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以使其工业设备实现互联)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 3.互联建筑 2016年以来,互联建筑类的物联网项目数量增加得最多 与2016年的研究成果相比,在所有物联网项目类别中,互联建筑类的物联网应用增加得最多(增加了7个百分点)。61%的互联建筑项目都涉及到楼宇自动化,目的是降低能源成本。39%的项目与建筑安全相关,31%的项目涉及暖通空调/制冷/制暖。 案例 未来,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及消费者结构趋于年轻化,对酒店入住体验的需求将发生明显变化。由此,从酒店设计规划开始,到实施建设、投入运行等各阶段,住客体验、服务及管理将成为焦点,全新挑战也由此而生。 施耐德电气作为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领导者,始终深耕酒店行业,并将与酒店管理集团的紧密合作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依托全新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针对酒店在动力及电能管理、设备管理及运维、智能化手段及数字化应用等环节,以及住客在安全、安静、私密、舒适、操作性等方面的更高需求,施耐德电气已为众多酒店提供了定制化解决方案。 其中,从2008年起,希尔顿酒店集团以施耐德电气Resource Advisor资源顾问系统作为基础,在其全部设置中部署施耐德电气智慧酒店产品,并建立可跟踪能源成本的云端软件平台,通过模块化应用程序协调旗下1000家酒店的能源数据,并定期收到施耐德电气提出的改善建议,从而释放节能潜力,利用能源采购支持为其每年节省3%的能源开销,在双方合作的第一年便实现了能耗降低14.5%。 此外,苏州吴江盛虹万丽酒店、香港万丽海景酒店、上海宝华万豪酒店,乃至未来万豪集团旗下更多不同等级的酒店,都将运用施耐德电气基于EcoStruxure的系统与服务,包括能效及可持续顾问、智能配电系统、楼宇自动化、照明、客房解决方案和UPS等,使能效成本节省高达10%-15%。万豪集团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得益于更优异的系统设计,和更高的系统集成度。 4.车联网 领头的应用是车辆诊断和车队管理 自2016年发布物联网项目排名以来,我们统计到的车辆网项目数量增加了一倍还多,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车联诊断(77%)和车队管理(57%)解决方案领域。 例如,位于爱尔兰的一家远程监控软件公司TracknStop发布了其车辆诊断解决方案,包括实时追踪、传感器读书监测以及远程车辆控制等功能。 5.其它值得注意的洞察 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连接技术快速发展 在我们调查的所有项目中,7%的物联网项目应用了全新的、即将到来的LPWAN技术。这些项目中有64%都集中在智慧城市领域,其它项目则专注于智慧农业和智慧能源。在这些项目中,应用LoRa技术的占到了37%,紧随其后的是SigFox(21%)和NB-IoT(19%)。 在《沃达丰2017年度物联网市场晴雨表》中,对LPWAN的发展同样持乐观态度 报告中表示:选择了正确的连接服务至关重要。随着应用者使用设备的数量与种类的增多,需要部署更复杂的项目时,连接服务的需求自然也会增加。物联网项目的种类数不胜数,连接服务需求自然也就五花八门。 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用途的连接服务做出最佳选择,但很少有企业仅仅依靠一种连接服务方案。有接近1/4的受访企业表示正在考虑使用窄带物联网来部署物联网项目。这是低功耗广域网络新技术的重磅开端。即使那些已经完成物联网部署且物联网已投入使用的企业仍对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饶有兴趣(16%的物联网应用者)。但计划部署物联网的企业对低功耗广域网络的兴趣更浓,28%考虑应用物联网的企业正在研究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这可能会掀起新一波的物联网应用潮。 大多数企业物联网项目都注重降低成本 大多数的企业物联网项目的主要价值驱动因素都是成本节约(54%);只有35%的物联网项目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例如,提供新的与物联网相关的产品和服务);24%的项目也增加了企业整体的安全性(例如,通过提供具有实时警报和通知功能的增强型监控系统。) 物联网企业的就业人数正在增长,但大多数都是小规模的部署 虽然这1600个物联网项目的清单并不完整,但我们的分析依然可以帮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宣布和启动的物联网项目总数仍然十分有限。将这一物联网项目清单与其它数据点集进行结合,我们相信全球企业级物联网项目的总数(包括未公开发布的物联网项目)在10000-30000之间。 这一数据范围符合我们的整体市场模型以及我们的洞察——物联网市场并没有进入爆发阶段,而是依靠许多试点项目和小规模的应用,仍然在以30-40%的速度稳步增长——一些垂直行业的增长率超过了平均增长水平,比如智慧城市。 预计这一稳定增长的趋势将持续到2018年结束。 6.其它有趣的材料 […] Read more.
一文读懂智慧停车系统架构及产业链
最近,Goodwin调查发现,在城市地区,接近30%的交通拥堵源自于司机寻找停车位。据称,到2020年,将会有20亿的汽车在公路上跑着,这就意味着,届时汽车的数量将比目前多了7.7亿辆。结合以上两点,可以预想到,到2020年时,交通系统有多繁忙,找一个合适的停车位该是一个多大的挑战!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智慧停车应运而生。 过去几个季度以来,智慧停车已经成为一个物联网不可忽视的垂直领域,也是创建智慧城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近期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智慧停车行业规模将破260亿美元大关,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左右,届时移动支付也将在该领域大幅增长。报告还指出,LPWAN连接也将以18.28%的年复合增长率在增长。 随着智慧城市的大力发展,智慧停车和交通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简单来说,所谓智慧停车即通过自动化的技术帮助汽车司机快速找到一个可用的停车位,并为司机提供精确的导航路线,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来自于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将被传输到安装在司机手持设备的专用APP上。 此外,智慧停车管理设置还可以通过移动支付帮助用户提前预定停车位。可以说,智慧停车系统的建立确实带来了众多方便,不仅能减少司机找停车位的时间,还能最大限度提高停车位的利用率。 智慧停车行业特点 停车是刚需,停车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市场需求缺口巨大,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城市汽车与停车位的比例约为1:0.8,中小城市约为1∶0.5,保守估计我国停车位缺口超过5000万个。 虽然停车位供需缺口大,但停车位空置率高问题并存。据艾瑞咨询《城市智慧停车指数》,北上广深停车场泊位空置率为44.6%,地下停车场空置率问题尤为严重,所以停车的问题现在是非常凸显。然而却有不少企业在这样一个刚需市场的风口倒下了,这也说明了问题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其中包括: 产权分散,圈不住地难搭台 停车行业是非常特殊的产业,从业者身份复杂。既有经营公共资源的官方参与,又有来路多样的商业运营,还有独占一地的私人拥有者,资源门槛极高,利益协调复杂,各种类型的停车资源均“各自为政”。停车场资源的产权方众多复杂导致圈地问题成为“老大难”。 需求分散,众口难调拼平台 停车本身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领域,相比开设新商户,停车场的审批、修建时长要远高于其他领域。因此,停车资源的有限性注定其供给不可能无限增加。停车场的资源是一个独占性、稀缺性、排他性的资源,蛋糕就是这么大。 进一步来说,停车领域本就是一个非常细分的行业,其需求也多重多样。比如日常停车、错时停车、车位租赁、汽车后市场服务、反向寻车、停车位导航等,每一项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供给有限和市场细分的前提下,“智慧停车”在中短期内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寻找重点细分市场并在其中深耕,目前全面的大规模发展的前提还不存在。即使在未来全科市场真正的发展起来时,政府的介入依旧限制任何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能做到垄断。 智慧停车玩家入局 就现在而言,角逐智慧停车场业务的企业主要分以下三类: 一、停车设备供应商 停车场作为具有产权归属的资产,归属于所属的地产物业管理公司,而停车场设备及管理系统则由专门的停车场设备供应商提供,以及后续的运营服务。 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停车场设备商有捷顺、富士等,这些企业在行业内积累了一定的停车场资源、业务经验和用户数据,在停车场升级改造过程中在停车体验及功能设置上比较知根知底,并且牢牢控制着自有停车场资源的用户入场权限,有先发优势。 二、安防设备供应商 在停车场内,停放车辆的防盗防窃非常重要,视频监控摄像机自然成为停车场内必不可少的设备。 当前,包括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安防设备供应商开始发力停车场业务,由于在视频技术、可视化管理、门禁管理等综合能力方面比其他竞争着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也是行业内非常强劲的竞争者。 三、互联网企业 有智能的地方就有互联网企业,智慧停车也不例外。互联网企业进入停车场业务,自然彪炳的是要颠覆停车场行业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作为信奉互联网思维,依托资本市场对传统行业扮演搅局者的角色。 互联网企业惯用“补贴、免费送设备”等互联网营销手段,在宣传阵势上先打一棒,以求快速抢占市场及虏获低级用户。资本运作是此类企业的优势,但由于缺乏在行业的积累,在具体的业务应用上为业内人士所诟病。 这些企业在停车场行业经营模式转变之期,通过收购、兼并、合作等方式抢占市场,由于近两年停车场市场还处于布局阶段,所以行业市场并没有出现品牌收敛的现场。 就安防设备供应商而言,目前比较有实力的是海康威视,已经形成了从监控到停车及门禁的解决方案。而对于其他跨界企业,虽然在模式上比较创新,但劣势在线下的承建能力比较差,对停车场的业务理解有欠缺。 当这类企业获得一定的融资时,或许会很快通过让利等手段获得一定数量的停车场,但在后期的工程实施环节、用户体验环节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停车场业务还是需要常年累月的积累,不是靠短期招几个工程师就能解决的。 智慧停车系统四个组成部分 一个先进的智慧停车系统架构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停车传感器 在每一个停车位中,都必须安装一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将数据实时上报给附近的司机,以便司机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可用的停车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这些电池供电(由于需要使用的传感器数量众多,所以有线充电是不现实的)的传感器具有远程通信能力(可以是Mesh网络,也可以是LoRa网络),并且提供非常精确的精度,同时还需要将误报率降到最低。 另外一个跟智慧停车传感器相关的就是耐用性,如果这些传感器被放置在户外,就必须确保它们的功能不会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阳光、湿度、雨水等),同时还需保证在安装在地面的传感器上方行驶的汽车也不会损害到它们。功率管理算法(用于传感器电池的寿命)和传感器的实际位置也是至关重要的。 网关硬件 停车位是否可用将通过传感器的状态变化来反映,传感器上的信息将被收集到一个网关中。与传感器不同的是,网关必须全天候运转(传感器只有在状态发生变化时才处于工作状态),并且收集到网关中的数据随后也将被发送到中央服务器。 物联网网关需要依靠远程、低功耗的技术来确保每一个网关实时有效在线。平均下来,每一个智能停车位的网关都应该能够处理450-500个停车传感器的数据。 服务器 智能停车系统中的服务器需要能够支持双向通信。一方面,它将接收来自网关的数据,从而生成关于基础设施和停车位的空闲或占用的最新信息。另一方面,它将向用户设备上的专用移动APP发送实时通知,以便引导司机进入停车位。停车场的详细地图也将从服务器发送给用户,方便司机获得额外的指导。 根据司机的位置和偏好,他们可能需要“路外停车(指设置于城市道路红线范围以外的各种停车设施,主要包括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库)和社会停车场)”或“道路停车”,因此在服务器中执行的计算以及发送到APP上的信息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为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APP 智能停车架构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是专用的APP,APP作为最终用户的触点可以安装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在接收到来自服务器的通知后,APP将为司机导航到空的停车位。 用户可以在将车辆停在预定的位置后,再对停车申请进行确认,此时存储下来的数据可以帮助用户后续返回来找车。 智慧停车的关键驱动因素 智能交通系统的普及 智慧停车被视为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一个子集。在快速城市化的大趋势下,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约有62%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地区。届时,将对端到端分析和网络资源的安全共享提出更高的需求,通过个性化的系统的实现,从而提高公共交通解决方案的标准。同时,智慧停车系统的实施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智能泊车技术的普及程度。 汽车工业的激增 在上世纪90年代,全球售出了3900万辆汽车。而2017年,预计将达到7783万辆。换句话说,仅今年售出的汽车数量将是1990年至1999年间总销量的两倍。 全球联网汽车的空前增长也与智慧停车市场的增长息息相关,Gartner报告显示,到2020年,20%在道路行驶的车辆将有联网功能,近100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将处于活跃使用状态。这些车辆能够实时地进行通信,实现更加优化的交通维护、更加安全的驾驶体验,当然,到时候停车也将变得更加容易。 丰富多样的传感器 得益于物联网和联网标准的快速发展,目前市面上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传感器。许多传感器支持双向M2M通信,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在智能停车架构中使用,使得停车位的可用性信息能在这些传感器和“联网汽车”之间实现瞬间共享。此外,高质量的LPWAN网关的可用性也在上升,这也极大地促进了智慧停车领域发展。 远程信息数据分析 这几乎是所有领先电信公司共同强调的,它们通过与来自汽车市场的顶级OEM厂商合作,为所有远程信息数据提供深入分析的服务。基于这些分析,可以降低交通拥堵的风险,为联网汽车的司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为智慧停车服务提供商带来巨大成分节约空间。 智慧停车系统中的角色 我们已经讨论了智慧停车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接下来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一个成熟的停车管理软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角色: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这是一款配备了泊车应用的个人设备,它从服务器接收到相关数据,从而驱动程序导航到可用的停车位,当然这种个人设备通常也作为支付网关。 […] Read more.
唯传科技超低功耗LoRa通信模块“无需唤醒”
国内专业的IoT低功耗广域网解决方案商深圳市唯传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宣布推出基于LoRa技术的无线通信模块M100C,功耗极低,无需唤醒。 唯传科技主创研发工程师胡文涛说:“M100C模块在研发之前,做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到了客户需求,这款产品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超低功耗设计,在睡眠模式下电流仅为1.5uA,而且串口在该模式下依然可以正常的收发数据,无需用户进行额外的唤醒操作,极大的降低了功耗,并且采用AT命令与用户进行交互,操作非常简单。” 唯传科技自主研发的无线通信模块M100C M100C 通信模块外形尺寸较小,方便用户集成,采用工业级芯片,用户可以通过AT命令的方式进行配置,操作简单,性能稳定,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物联网行业,如智慧停车场、智慧农业、环境监测、森林防火、智慧城市等领域。 M100C模块具有以下特点: 1、功能强大:采用AT命令进行交互,使用方便。支持空中升级、空中配置操作。支持远程下发AT命令。为用户提供UART、SPI、I2C、GPIO、AD采集接口且输出功率可调。 2、方便用户使用:尺寸小,便于集成,支持串口升级,所有参数可配置,使用灵活。支持透明传输,AT两种工作模式,透传模式下数据可以直接通过串口传输至云端,AT模式下可对模块参数进行读取以及配置操作。 3、功耗极低,传输距离远:采用工业级低功耗芯片,DC 2.0V~3.3V电源供电。在睡眠模式下串口可以正常收发数据,无需休眠唤醒操作,功耗极低。采用lora技术,接收灵敏度高,通信距离远。 4、安全可靠:数据加密传输,多数据包分包传输机制,保证数据完整性。内置看门狗,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为了帮助企业客户建立全新的商业模式,唯传提供全面技术方案与支持,免费协助射频信号测试,平台接入测试,终端整机无线信号测试等服务,方便客户更灵活更快捷地完成集成,减少传感器对接成本和时间,实现合作共赢,力助合作伙伴在物联网行业快速发展! Read more.
五个让你盈利的物联网商业模式
物联网产品具有收集数据的能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商业模式。在这篇文章中,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些目前最有趣的物联网商业模式。 最近在硅谷一场非常受欢迎的物联网会议上,在一场演讲中,主讲嘉宾向观众提问:“你们当中现在有谁在做物联网产品?”约三分之二的现场观众举手。然后,他又问:“如今谁的物联网产品赚钱?”这一次没有一个举手的。 这个小互动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许多公司正在加入物联网产品的创业浪潮,但是没有明确的营利模式,或者更简单地说,缺乏一个如何从物联网产品中赚钱的方法。 物联网决策框架 一、订阅模式 联网设备最大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实现连续性收入,现在不再是一次性交易,您可以提供一种订购模式,您可以为客户提供连续性服务而向其收取费用。 如果你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只是软件服务,那么采取订阅模式将会让你收益良多,以SaaS模式为示例,您可以通过每月订阅、付费升级、甚至是实施“免费增值”等方式(如果你的策略支持的话)让你的产品盈利。 这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另一个优点是它能够帮助您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过去,硬件制造商一旦完成产品销售,便很少与客户进行互动。而物联网产品打破了这一格局,随着您的设备收集到更多的用户数据,您将能够更加了解您的客户,并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 运用订阅模式的一些常见的物联网应用包括“监视服务”和“预防性维护服务”。 二、服务模式 服务模式是物联网产品极具创新的解决方案。让客户购买服务,而不是产品设备本身。 记得有人说过“人们不再买钻头,而是直接买打好的洞”?那么,服务模式也是这个道理。客户支付他们所需要的“洞”,而不是花钱去买钻头。 例如一个水泵制造商,以前他们的业务是销售水泵,他们通过在每个季度销售的水泵数量来衡量业绩大小。但是事实上,有时候客户并不想买水泵,他们只是因为某些目的需要将水从A地转运到B地。例如,他们需要用水冷却、浇灌植物或者是进行水力发电,这才是客户真正的需求。 现在设想一个经验丰富的水泵制造商,他生产了一个可以监测水泵抽水量的升级版水泵。现在,制造商可以与客户探讨其所关心的问题:即抽水量(类似于“钻好的孔”)。在这种情况下,客户不是购买水泵,而是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要的水量支付相应的费用。他们也就在为最终的服务付费,也就是支付抽水服务的费用。 公司可以将服务模式作为产品销售模式中的一种。例如,制造商可以决定是否租赁或出售水泵。如果客户只是对服务感兴趣,那么他们可能不想在其资产负债表上有折旧资产(水泵)。因此,仅仅让他们支付服务而不是支付水泵本身,可以减少客户购买昂贵设备的困扰。 三、资产共享模式 客户购买昂贵设备时的一个重大考虑是其能否最大化的利用该设备,这就为资产共享提供了机会。共享单车与共享汽车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模式的成功运用。设想:如果我的汽车90%的时间都是停放在家门口,那么我为什么需要支付汽车的全部价格,我完全以仅仅支付我使用汽车时所产生的费用。 物联网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开始看到无人驾驶汽车、虚拟发电厂、共享无人机等方面的共享解决方案。 这种物联网商业模式将你所拥有产品的额外或剩余投入到市场当中。最终目的是通过多个客户,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使用率。这样一来,相比单一客户完全拥有你的产品,每一个客户都可以通过更低的价格享受服务,您也可以更快地获得市场占有率。 我有幸参与了这种共享商业模式,公司主要为商业建筑提供智能电池;智能电池为建筑物提供电能,如果他们还有剩余电量,他们可以把这些剩余电量卖到电网。在这个模式中,智能电池是建筑物和电网之间的共享资产。这种方法使我们的客户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我们的产品,因为无论他们是否使用剩余的能量,都无需承担整个产品的费用。 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不安装一个较小的电池?”这是一个极好的问题。但是有时候,他们不会生产较小的电池(或更小的水泵或涡轮机等),因为这些产品大多数非常复杂,因此您无法获得自定义的尺寸。所以,你可以扔掉这些额外的容量或者你可以找出一种方式来赚钱,当然,智能设备可以帮到你。 四、物联网产品作为渠道平台销售其他产品 您的物联网产品可以成为销售其他产品的渠道,在这种模式下,您可能会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出售物联网产品,因为你的目标是将产品放在客户手中,以便您可以搭售其他产品。这种方法让我想起了福特的早期战略,福特计划不是通过汽车本身赚钱,而是通过零部件和服务赚钱。 亚马逊通过使用AmazonDash按钮践行这种模式,这些“物联网按钮”预先配置订购特定产品功能,例如洗涤剂或卫生纸,当您按下按钮时,它会从亚马逊订购该商品,并在几天内送至您家。 Amazon Dash   亚马逊的目标是提供“情境购物”,这意味着当你需要的时候可以立即订购产品。比如具有订购洗衣液功能“物联网按钮”贴在洗衣机上,当没有洗衣液时,可以随时按下按钮,亚马逊就会直接把商品送至您家。通过引入这款巧妙的物联网按钮,亚马逊正在帮你扫除重新订购任何产品时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AmazonDash本身并不是收入来源,它只是在亚马逊目录中销售其他产品的工具。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制造商采用这种方法来销售消耗性产品。打印机制造商正在创建“智能打印机”,它们能在快没墨水时自动订购墨水;我们有一个智能水罐可以自动订购新的过滤器等等,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例子。 五、物联网成为数据盈利的工具 物联网的价值在于您可以从收集的数据中获得的收益,数据已成为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问题是谁能从数据中获益呢?想想像LinkedIn或Facebook这样的公司吧。他们从所有人那里收集了大量的数据(通常是免费的),虽然他们利用数据也为我们(用户)提供了一些服务,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利用这些数据为广告客户和其他第三方公司推广他们的产品和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LinkedIn或Facebook只是一个搜集数据提供给广告客户的工具而已。 相同的模式也可在物联网中应用,您的产品可以为你的终端用户提供服务,同时,还可以收集有价值的用户数据,然后再将其销售给第三方。运用这种方法时,您可以免费提供您的物联网设备给客户,可以快速争取到足够多用户,目标在于尽可能多运用设备来收集数据。您拥有的设备越多,你的数据对于第三方将更具吸引力。 有很多使用此模式的物联网产品案例,例如安装在建筑物中的智能温控效装置来监测其能源消耗,建筑经理能从这些数据中受益,但公用事业或其他分析者可能会支付大量的金额购买从数千栋建筑物中收集汇总的数据。 对于监控驾驶习惯的设备也是如此,他们为您提供了一些有趣的知识,但保险公司才是最大的获益者,因为他们能够通过数据了解驾驶人的驾驶习惯。 这种物联网商业模式可以成为您最重要的业务发展方向,也就是说您开始的时主要目标还是在于解决终端客户的需求,但之后,您可以决定利用收集到的数据来赚钱,只要您让客户知道他们的数据将如何被使用,并确保他们的隐私不受侵犯,那么这两个模式就不会相互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公司或机构共享数据可不是现有物联网解决方案的补充,这是一个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您需要去了解第三方客户的需求,并且评估是否对你的基础设备产生影响。我建议你使用物联网决策框架来查看这个新功能将会如何影响到你的现有产品。 结语 作为产品经理,了解您的产品如何为您的客户和公司增值,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制定清晰的产品盈利策略非常重要。好消息是,物联网产品会为您公司获利提供许多创新商业模式。 来源:物联之家 Read more.